也許有一個另類的看法...
新竹高鐵車站跟青埔高鐵車站之間的高鐵車程僅為10分鐘上下
(嚴格來講是10分鐘又10秒鐘)
所以...如果覺得青埔高鐵的房價過高
不妨可以再買一戶離新竹高鐵車站近距離的房子
如果是需要通勤台北...用多10分鐘的車程來換取相對較低(?)的房價
這也是另一種思考方式
如果覺得青埔很有發展性但是價格下不了手
也可透過新竹高鐵車站10分鐘的時間距離來"間接"享受到青埔部分的建設或題材
這或許也是另一個思考方向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我在非常早期也是為了研究北台灣衛星城市最佳潛力通勤圈,
看遍了許多區域的房子
不管是新北土城,新北新莊,林口,鶯歌,桃園車站中壢車站,桃園南崁,汐止,淡水捷運站都曾在我觀察名單當中...
最後經過各項評比之後青埔高鐵車站A18的總分最高...
(那時候的青埔特區,房價略低於竹北高鐵區域,機能跟人口也是遠遠不如竹北,
不過當時我的藍圖是,青埔很快房價會幹掉竹北)
當然...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也可以說是當年的時空背景跟現在又不太一樣...
不過當年我在研究的時候一開始不了解青埔,我也是在當年覺得青埔房價過高
那時候青埔的房價跟桃園八德差不多,
問了很多人....大多數的人都寧可買八德(事實也是如此),也是機能考量...
當年的青埔,只有一個高鐵站外加數隻瘦到不行的皮包骨野狗而已...捷運還流標好幾次都快廢了
當時青埔的公園全部都沒有兒童設施,每個公園幾乎沒半個人影,
除了那兩個大池塘公園有零星幾個沒品的居民騎機車碾上草皮在那邊違法釣魚...
現在的outlet也就是當年的青埔產業醫療專區...是呈現數次流標的狀態,都沒人願意來開發...
所以一開始我是把青埔放在最後研究的地區....
因為當年青埔機能更差...空曠到一眼望過去可以望到特區外的農田
我也曾經花很長的時間在跟青埔的房價搏鬥...
洗屋主,洗地主,洗仲介,幹譙建商,嗆銷售(當年大多在地建商沒啥大型代銷進場青埔)...這些事情我都幹過
但是我後來深入了解之後
慢慢才發現
房價轉手行情的高低取決於供需平衡度問題
而房價一開始制定的價格又牽涉到當初的土地跟營造還有獲利成本...
最源頭還是得回歸到土地...土地為價格之母..
好地段的土地有時候不說要跌多少的問題...
而是有很多我看上,覺得OK的地段...研究一下狀況發現常常都還在原地主手上
地主根本連賣給建商都不太願意
真正每次跌的...每次急售的...
都是那種地點不太優,or基地小小不然就很不方正那種物件...
房子也是一樣...每次跌都是地段不太OK,建商怪怪的,格局有問題又不方正的那種...
不然就是該區瞬間供應量很大,一堆房屋落成的那種
這種狀況下...
變成青埔好地段的房子會開發不多
因此相對稀有而抗跌...
地主跟建商也很聰明...
差的土地先賣...建商大多也是差的地段先拼命推案...
當然壞處就是可以解讀為入住好地段的人口會更為緩慢...
不過這種事情一體兩面
各有壞處但是也有他的優點...
其實也有一些人講的並不無道理
也不見得每個人都需要天天住在outlet,百貨,高鐵.棒球場,或捷運附近
所以換個角度思考
買新竹高鐵車站然後偶而搭高鐵來青埔晃一下outlet或轉搭捷運去機場之類
這樣也不失為另一種方向....
就好像您身為勝利者...
也許覺得BMW價格相對Benz的CP值較高...所以入手BMW
其實不管是BMW還是Benz...
每個人都有千百個各種理由去看待,每個人也有對這兩種品牌的價格不同認知
不管怎麼樣
最後還是得回歸到市場的供需與買賣之間的平衡點...
chenyifu wrote:
青埔、竹北或林口,...(恕刪)
商務城??
這種口號聽一聽就好
桃園有這條件?
台北有今天是多少資源的溢注
拿信義計畫跟新板發展模式來套用青埔
那更是錯的離普
我只能說已買青埔的就好好住不要想太多
期待越多失望越大
十年後的青埔仍會像今日一樣差不了多少
頂多就多個outlet mall
就像大江一樣平日人煙稀少假日人滿為患
青埔不會因多一個mall而有多大的改變
會蓋這種低成本一層樓outlet mall的地方
都不是什麼精華地段
其實國泰這種四期的規劃就是試水溫心態
桃園是工業城市居民工廠上班居多待遇普普
不像台北有大批高薪居民跟軍公教基礎消費
加上台北有景點有藝文有美食商圈可以吸引人潮
青埔的outlet如果無法爭取到大量觀光客
僅靠桃園在地消費要維持並不容易
不過還是希望國泰要好好撐下去
至少多一個地方可以逛對桃園居民也是利多
rosida wrote:
回應一下最後一段。...(恕刪)
如果我是在台北工作,但又無法接受大台北地區的高房價;從距離來看,那麼拿青埔和林口比的可能性比較高(同時拿進來比較的區域可能還會包括板橋、新莊、三重、三峽、鶯歌、樹林、桃園藝特、八德…等等),這並非無意義的比較。
如果從交通便利性來看,機能也算成熟、市容整齊的竹北高鐵特區甚至也可以列入比較,每個人有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本來就可以交流,也沒什麼好「吵」的,畢竟買房花的是自己的錢,日子也是自己在過。
小弟是想從竹北往台北移動的自住客,在先前的文章中有提過,本以為青埔是複製以前竹北的狀況,在機能還在很初階的時候可能會有比較可以接受的價格出現;沒想到親自訪查之後得到的事實是比竹北還貴"很多",所以最後還是退回竹北繼續住,繼續多十分鐘和一百塊的高鐵往返台北。
先不考慮兩地的生活機能,小弟目前自購自住的竹北宅離高鐵騎車三分鐘,紅綠燈順的話出停車場到停車格甚至可能一分鐘就到了;單價25萬(實價登錄)可以買到知名建商裝潢得美美的,三年內的電梯大樓;在青埔同樣距離的建案,有仲介跟我哭天喊地跟我說和賣方談了無數次最低單價還是要31萬。一坪差6萬;權狀30坪的兩房就差了180萬,可以足足抵掉我32年的交通費;哦對了,剛剛大概算了一下,撇開180萬的價差,光是要多貸這180萬的利息就幾乎與桃園到新竹的來回車票等值了;這還只是兩房而已,坪數越大差得就越多,都還沒提到機能和學區的問題...
當然,若沒有高鐵可以搭時或遇到高鐵誤點,從竹北開車到台北vs青埔開車到台北,還是青埔樂勝。
怎麼定義青埔或哪裡並不重要,這是文學家的口吻;竹北從來也沒什麼定義也一樣發展得起來;航空城被定義了那麼多年到現在也還是一場空,這些都是有心人士的名詞罷了。
另外,信義計畫區的二十年、新板特區的五到八年、我再加一個竹北的十年,其時間和空間還有相關成長因素建議全盤思考過,再來思考青埔會怎麼走...
chenyifu wrote:
青埔、竹北或林口,...(恕刪)
rosida wrote:
回應一下最後一段。...(恕刪)
david.chung wrote:
兩三週前到青埔看屋,想說房價貴成這樣,租屋總可以吧?
看了四五間房,有三間是房東自己住過的,但都住不到幾個月就不住了,選擇還是住到別的地方去。
有兩個住桃園在桃園上班,一個住台北在台北上班。
最後談到一個A17的某社區,離捷運站超近,願意用1萬5含車含管理費租給我一間三房兩廳兩衛浴的房子...
這是我自己親身的經驗,更別提房仲帶我看屋時聊到目前房市的狀況了,房仲面對我這種買方的口氣"應該"是怎麼樣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我那次看房的經驗中,完全聽不到那種口氣...(恕刪)
如果真的想買青埔,應該是趁這一段議價空間大的時期,趕快多比較。反而選在這個時間點租屋?那可能就要一直租下去了。
小弟我提供一個例子,一對夫婦因為通勤的需求,所以選擇住在青埔,雖然當時就已經有購屋的打算,但是早期的青埔真的恨荒涼,也沒公布什麼利多,所以只是在"青埔市"租屋,那時候的透天,不到一千萬就能買到。三年後,漸漸有許多利多出現了,開始慢慢看屋,當初不到一千萬可以買到的透天,已經開價到近兩千萬了,一千萬只能買到高鐵特區邊邊的三房兩廳,只能捶心肝說當初為何沒早點買。
※猜測David大想租的1.5萬三房兩廳,應該也是青埔市是吧?不知道會不會跟那對夫婦當初租的是同一間?



竹北的房市我比較貼近,都明顯感覺得到買方的態度真的保守很多,雖然新建案的價錢還是履履創新高,但實際上的交易量變化我想是公開資訊大家查一下就知道了。竹北還是持續有「顯著」人口移入的地區。機能成熟有高鐵有Highway有大賣場,離工作聚集地的竹科和台元甚至新豐都不太遠,如果這樣的區域的房市狀況都還是如此的話,青埔要拿什麼吸引人呢?
我個人的想法,要讓青埔活起來:
1.價格砍一半
2.桃園縣重要政府機關全部移到青埔
機能什麼的都是之後的事,很多人說等機能起來之後就不是這個價,問題就是機能要起來,也要先有人...
對了,青埔市有好幾個物件,15000是最低的一個,大部分都在18000左右,就差個管理費或車位這樣,然後有的裝潢程度不一。
pkpkkeigo wrote:
如果真的想買青埔,...(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