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l58 wrote:還有桃園中壢站前站後的中正路或其他路, 真的不知該從何說起.看看其他城市, 真的差異很大. 老城區很多道路都是怪怪的,例如復興路在中山路到中正路這一段單行道,你說當年沒人為介入才怪!
馬路寬度當然會視人口與車流量有一定的範圍(影響開車意願的主因其實是"油價")而且拓寬馬路會一併考量人行道與綠化空間,並不是拓寬馬路就通通都會劃成"車道"ex.台北市仁愛路三段100米寬,8線車道ex.台北市中華路一段80米寬,10線車道ex.桃園大興西路三段拓寬成60米,10線車道(最外側二邊沒劃分隔線,但寬度已經算2線道)ex.中壢高鐵南北路50米,8線道台灣一般市區道路50米以上通常就8~10線車道,就算嘉義市世賢路三段/台北市仁愛路三段這種100米路寬的也頂多8~10線車道,並不會路比較寛就通通劃設更多車道....最後我想應該很少人會覺得桃園/中壢市區的"主幹道"像現在那麼窄是件好事吧 ...
直轄市就只是中華民國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的名稱之一,只是每個國家的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名稱各有不同:ex.日本有47個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1都+1道+2府+43縣ex.韓國有17個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1特別市+1特別自治市+6廣域市+8道+1特別自治道ex.菲律賓有18個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17大區+1自治區ex.美國有50個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50州(State)ex.荷蘭有12個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12省(provincies)其實問題不在於那6個直轄市,而是另外的13縣+3省轄市,因為省只是凍掉沒有廢掉,所以法律上中華民國的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還是2省+6直轄市,而2省底下的13縣+3省轄市只能是次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但現實生活中不管從統籌分配款或地方自治而言,13縣+3省轄市早已經是實質的第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只是法律上一直沒有"名份",所以要解決根本問題是應該要廢省,讓13縣+3省轄市可以在法律上名正言順,至於有些地方該不該合併 ex.北北基/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又是另一個討論課題
龍岡<-->龍南路也是爛到不行。龍岡在拓寬那段就不說了,沙土、泥流、工程車,也無任何安全防護措施,加上路小條汽機車全擠在一起。而且路本身就爛了,凸的凸凹的凹,拉力賽都還比騎這段路安全。然後這段路三不五時就在開挖,今天補好明天換另一家挖。整條路沒一個地方是平的,閃都閃不過。在這段路騎、開車真的是折磨。
閔碩之家 wrote:馬路寬度當然會視人...(恕刪) 我的用字遣詞有瑕疵,比較好的說法,應該說同一條馬路的車道數愈多,開上路的車就自然會愈多,或是汽車可以行駛的馬路數量愈多,民眾愈有意願開車上路詳細的內容網路要找一下,反正當初看到那一篇時,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