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幹道更是桃園致命傷
在桃園人口數不多時
政府並沒有預知桃園未來發展性,積極開闢幹道
城市與城市之間,往往只有一條四線幹道相連
像桃市和八德只有20米介壽路
桃市和蘆竹也只有台四線
桃市和中壢只有台一線
現在桃園市人口四十萬,桃園縣二百萬
仍是沒有提出比較遠見的規劃
幹道部份,只有朱縣長闢建生活圈二號道路比較有助益
這條二號道路頭是文中路,尾是新闢的中壢市三民路
中段部份經費還沒有著落,等待興建
這條道路就路線而言不甚完美
因為頭沒進桃園市區,尾沒進中壢市區
但對地方而言,助益已非常大
這樣的建設,在道路量產的台中市及高雄市
足以稱為無能及笑柄
但在桃園,卻已是歷任縣長能力最強的
未來,桃園還有蘆竹、龜山等城市會改制縣轄市
但悠關地方發展的道路建設
仍是沒看到大刀濶斧的打造
吳縣長上任至今,北桃一如往昔,沒有一公尺馬路拓寬及興建
但如果要縣府新聞處提出政績
相信可以寫出一大篇洋洋灑灑的文章出來
桃園縣府最厲害的是,什麼都沒有
卻可以勾勒出美好的遠景出來
這種用口號治縣,換做在台中市大概別想連任
但在桃園縣,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勝選
朱縣長第一任任期
桃園縣人口增加11萬7796人
第二任任期
桃園縣人口增加9萬7372人
吳縣長任內至今
桃園縣人口增加3萬4974人
總計增加25萬0142人
增加了25萬人之多,可怕的是建設沒什麼差別
還是只能走現有幹道
未來再增加25萬,不知還是不是走一樣的幹道
不管是工業地蓋住宅, 還是商業地蓋豪宅, 其違法違規的本質根本就無庸置疑, 破壞都市計畫發展均衡. 衝擊整體環境等不說, 光是容積率部分的不當得利, 就已明顯違背正義, 像桃園市藝文特區的扭曲發展, 就是在這些黑心建商與瀆職官員共同 合作 下所造成的最佳負面教材範例.
我個人先前在這裡以及友壇均曾發帖論述明確表達過, 但是無奈總有些版友振振有辭地為那些黑心建商與瀆職官員辯解開脫, 特別是友壇某版主為了維護這些黑心建商(他們心目中的好建商), 還激動地濫用 屏蔽.禁言 等版主權限來阻止我的論述刊出, 刻意模糊焦點, 一味阿Q地把責任推給法令不周全, 事實證明道理再簡單不過了, 就是黑心建商鑽營逐利, 瀆職官員怠忽執法.
慶幸藝文特區大概還有將近一半的地尚未核照或動土, 如果桃園縣政府還有一點不麻木的話, 都應該趁勢導回正軌, 阻止那些黑心建商規劃好.送審中的蓋住宅案, 甚至撤銷尚未動工住宅案建照, 如此藝文特區或許還有起死回生的一線生機, 否則整個特區蓋滿住宅, 排擠掉商業發展的空間與機會, 這裡就等著快速被另一個新的特區取代, 屆時那些拚著老命護航黑心建商與瀆職官員的版友, 成了親手毀掉藝文特區願景的幫兇, 還有資格侈言愛鄉.關心桃園嗎?
鐵路局台北工務段今天上午11時,在桃園縣中壢段進行臨時鐵軌施工作業,立即引起內壢段地主與桃園鐵路地下化自救會攔阻、抗議,地主質疑,鐵路局未辦理地上物徵收作業,逕行破壞農作物,要求鐵路局依農作物評估辦理賠償。 桃園縣議員傅淑香等人到場協商,承包商允諾暫停施工,鐵路局台北工務段人員同意補辦地上物徵收作業。
您看看吧, 是不是完全應驗了先前我所說的, 地方政府沒有能力把地方的政治與利益問題排除, 難題丟給中央部會, 像鐵路高架化, 讓台鐵自己去獨立面對抗爭, 要是你是台鐵, 還會那麼好心積極推動工程嗎? 能閃就閃了吧, 下次哪個中央部會還敢幫你桃園建設, 吃力又不討好誰幹?
園道都犧牲掉不做了, 竟連最單純的陽春高架工程都還做不下去, 這個現府團隊豈止 無能 足以形容, 弄不好這煮熟的鴨子都會飛走, 不然就是最後被慢慢熬到糊爛.
配合台鐵高架化工程,臨時軌工程搶先動工,不但沒有確實與地主承租土地,都市計劃變更程序也還沒有完成。台鐵有責任監督包商給兩塊土地地主合理的賠償。
____________節錄自tbc的新聞
從議員說法看來,都是台鐵的錯
想請問大家,南桃園交流道完工了嗎? 工程名稱是什麼阿
目前是把塞車狀況 丟到平面道路吧!!
----------------------------
2012-04-20 樓下是...怎樣 反高架 反成這樣
市區交通混亂跟 高架化 地下化 有什麼關係
鐵路局施工的區域 我們平常可以走嗎? 你以為是在台一線上蓋鐵路阿
園林大道被弄掉了 是被誰弄掉的阿???????? 原本可以 更 改善 台一線的壅塞
高架化也是改善交通的一種阿 而且至少 相對快速 減少 平交道的意外 內壢這邊真的....
桃園縣素來分南、北區,各以中壢、桃園市為中心,長年閩、客心結,加上地方派系的發展,讓「南北之爭」形成藩籬或發展障礙。在政治,傳統上有「南北輪政」默契,直 到近年才被打破;在市民光榮感上,兩邊居民互不相讓,甚至連桃園縣升格後的名稱,都能紛擾許久。
縣長吳志揚出身中壢客家人,一直被桃園市民代質疑「 建設只重中壢」,他如何看待糾結已久的南北之爭?「升格直轄市後,我希望打破南北區域的心結,不管中壢、桃園, 都是直轄市桃園的一份子。」他說。
桃園從升格準直轄市前,中壢人就擔憂「中壢」一詞將消失,往後統稱「桃園市」, 因此提出更名「桃中市」或「桃壢市」的折衷辦法,但不為主流意見接受。吳志揚在議會 開議時明確指出,桃園若升格,名字確定就是「桃園市」,也不稱「大桃園市」。
其實,中壢人會有怨言其來有自。翻開桃園縣歷史,中壢比桃園市還早開發,清朝時 因位處淡水、新竹兩縣之間,才稱中壢。且中壢人口直到這十年間,才被桃園市超過,此前中壢的繁華、進步都比下桃園市。但都市發展變遷,桃園市不僅趕上,甚至贏過。
老實說, "南北之爭" 根本就只是那些政客在操弄選票的把戲, 一般百姓誰會去刻意強調, 還不都是被政客渲染挑弄才激化起來, 前幾任縣長期間都大致做到平衡, 所以這些政客根本無從挑撥是非, 現在這任一上台就大搞族群地域意識形態, 剛好有利這些政客各取所需, 放著縣政建設虛耗空轉, 整天在搞對立, 只會葬送桃園發展的契機.
況且, 他說的 "中壢人口直到這十年間,才被桃園市超過,此前中壢的繁華、進步都比下桃園市。但都市發展變遷,桃園市不僅趕上,甚至贏過。" 這種說法我是質疑的, 我從小在中壢市長大, 懂事以來40餘載, 就從未見過有所謂 "中壢的繁華、進步都比下桃園市" 的情形, 或許要更年長的在地人才能解惑吧, 中壢過去人口比桃園多. 升格縣轄市較早, 主要是因為面積大約是桃園市兩倍大, 但是就我所親見, 城市格局與都市化發展程度一直與桃園市有段不小的差距, 桃園市建城超過百年, 至今還有東.西.南.北門遺跡, 中壢也許發跡得早, 卻未曾建城, 但基於交通之便, 為商旅歇腳打尖集散地, 發展方向不同, 本就無需相爭, 這些可鄙的政客一再操弄, 只會把大桃園的未來願景給玩完掉.
jong_tony wrote:
翻開桃園縣歷史,中壢比桃園市還早開發
桃園發展最繁華時代,應該以大溪最顯著
因為大漢溪河運關係,大溪非常的熱鬧,也有本縣最老的老街
桃園當時有三個郡,大溪自己就獨立一個郡
後來大溪沒落,桃園也是當時的政治中心
這也是後來桃竹分治時,我們叫桃園縣而非大溪縣或中壢縣主因
有可能發展上中壢一直做領頭羊,但行政區劃分上一直居於鄉鎮地位嗎
個人認為是不可能
後來中壢發展及人口超越縣治桃園
主因是當年中央設置了中壢工業區及眷村
前者提供了就業機會,後者則是政府安排許多外省籍人口定居中壢
因為這兩個關鍵因素,在民國六十至八十年代
中壢各項發展都領先桃園
桃園縣府第一個現代化的都市計劃
也選擇在中壢與平鎮
這個都市計劃,可是比照當時台中省轄市規模(台中發展未突破五權路時期)
替中壢市區打下良好的格局(中壢市幹道為四線,桃園僅為二線)
在這個時期,中壢一直想將桃園縣治地位取而代之
要不就是升格為省轄市
但紛紛擾擾多年,始終是一場夢
民國八十年,桃園市中正特區重劃完成
棋盤式街道吸引近十五萬的人定居桃市和南崁
桃園市人口也由落後中壢三萬,領先中壢近四萬人
在這個時期,大中壢言論也日漸式微
早期的升格省轄市意圖也在廢省之後,走入歷史
現在不用講了,南北對立非常不明顯
連南區的民代也懶得炒作重北輕南口號
在縣府最近的一個民意調查裡
桃園縣升格後的名稱
桃壢市僅獲得5.4%的支持度
加上吳縣長本身是中壢籍
推動桃園縣成桃園市阻力又會更小
jong_tony wrote:
很抱歉, 民國六十至八十年代我已經懂事了, 您說的這點我完全無法認同, 即便當時的桃園市只發展到中正路尾(中正慈文路口), 但是從火車站一路經大廟到慈文中間這段市區範圍也比中壢市區大. 發展得也比較好, 我記得非常清楚, 當時住中壢卻總是喜歡往桃園跑.
發展本來就是見仁見智
這也是我覺得聯合報記者要怎麼斷定早期中壢比桃園開發比較早的事實
所以這也是我個人的主觀
一來是中壢學生族群居多,本來商業活動就會強於桃市
二來是中正路到慈文路這一段都市計劃是後建,但幹道僅二線道,但中壢市火車站前已是四線
加上這邊的商業活動應該不足吸引中壢學生客群來此吧
你會來桃園市,我都覺得奇怪了
中壢夜市也比桃園夜市大又有趣多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