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台鐵地下化恐拖16年~經費若拿去建捷運綠線還有剩~


leou3936 wrote:
桃園人只要臨時站有電扶梯就滿足了


沒錯啦!!
反正像我這種魯蛇也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這輩子就只能帶著一家老小住在桃園打混,只要桃園火車站有電梯可以讓我在通勤時有電梯可搭就夠了,反正我只剩下25年就要退休,讓這些無厘頭的政客改來改去、上上下下的,拖到最後搞不好我真的都退休在家帶孫子了,誰管台鐵地上還是地下!!
真奇怪~ 為什麼沒有高架政策延續的促進會或聯署阿?
看市長能不能知道市民的心聲? ~ 我在臉書留言都沒啥用...
為什麼不讓市民知道高架地下的利弊得失就一昧蠻幹?~
看來桃園這四年將會一事無成,唉~~~
怎麼沒人想過高架有規定只能一層嗎?不會蓋個兩層一層跑火車一層當快速道路,平面的部份就當慢車道不是很好嗎?
sdeva wrote:
怎麼沒人想過高架有...(恕刪)


大大的建議正好是最早期的桃園鐵路高架規劃的內容

http://goo.gl/UQsxMf 89年6月29日 台灣省諮議會會議紀錄

二、原鐵路沿線以三層高架方式興建,第一層為平面道路、第二層快速道路、第三層鐵路,並與地區捷運系統連線併同開發興建。

sdeva wrote:
怎麼沒人想過高架有規定只能一層嗎?不會蓋個兩層一層跑火車一層當快速道路,平面的部份就當慢車道不是很好嗎?


有可能汽車在第二層的話太高,導致上下閘道會是個問題?

火車在第二層的話乘客要搭車要爬兩層樓好像也不太方便?

不曉得,有請比較精通的大大來解答,感恩
rogerhsu1121 wrote:
你竟然把你支持的偶...(恕刪)


中和中山路二段在板南路到員山路之間路寬24米,你看看劃設幾線道?雙向各三線道啊!



中和中山路三段在員山路到民族陸橋之間更窄了,路寬只有23米,依舊是雙向各三線道!



有在這一帶活動過的人就知道,這條路的車流量超大的,位在屬於中和與板橋之間的重要聯絡道,
沿線還有環球購物中心及遠百,很多上班族更是從這條路穿過台64線道遠東世紀廣場上班,
中和人口與桃園在伯仲之間,板橋人口更是遠遠超過桃園,
內政部營建署汽車道寬度於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者,不得小於三公尺之規定
一個車道三公尺寬符合法規,何來太窄?
在前一篇都用紅字標示了你還看不懂,
你自己的表格也是秀 >= 3.0,你還在裝糊塗,
你是技術太差不會開車還是怎麼了?這符合法規的標準寬度你還嫌太窄,要不要幫你淨空?

況且請你注意看,中和中山路還是有一點點路肩的,比你附的圖完全沒有路肩還好,
到底誰在鍵盤規劃?


還講甚麼鐵路地下化排風設施佔用人行道空間,人會過不去?
你倒是找個鐵路地下化排風設施佔用一般路段人行道的照片來給我看看啊,
看到底是怎麼個佔法會讓人過不去?

redcarp wrote:
有可能汽車在第二層...(恕刪)


若是鐵路高架,橋下只有雙向各一線道,將來要擴充馬路會很麻煩,
徵收旁邊民宅土地,吳志揚搞了五年一事無成。
在已經營運的高架鐵路上再蓋一層汽車用高架橋?技術上可行嗎?
臨時軌用地勢必另外租用或徵收,這租用或徵收範圍範圍之大可就遠遠超過這次的範圍了。

若是採用鐵路地下化,平面是道路,將來要擴充馬路可直接在此平面道路上建高架橋,
不需再搞麻煩的徵收。所以鐵路地下化方案在馬路的擴充性是比較好。
但以對都市景觀衝擊而言,個人不喜歡高架橋,最好是能免則免。
閔碩之家 wrote:
大大的建議正好是最...(恕刪)

民國89年(2000年)決議是雙層高架,2000年政黨輪換後變成只有一層,
這樣問問民進黨了,
鄭文燦,這是怎麼來的呢?
桃園的快速道路怎麼不見了呢?
很多事情當然是有夢最美
情況允許下誰不想用最好的(我也想開賓士啊)
真希望台灣的政治人物能夠有越來越多的相關專業人士
而不是只懷抱著夢,卻要全民一起承擔風險

看了幾位大大分享的照片
其實不管高架或地下,要美觀或實用都是必須再包裝配置的
鄭若真有心要做好
為什麼不先整頓後站出來的人行路線呢
除了白線停車格外,更是常見併排停車
行人原先就無人行道,除了要跟機車爭道,還要跟汽車爭道
比起前站的風雨走廊
個人覺得人行道的建置更實用與需要
  • 5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