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fdm wrote:關於排隊當天秒殺跟三...(恕刪) att 大也太厲害 同意 att 大的結論青埔近期的利多已經出盡,也早過了投資的時間點想兩三年內獲利真的不太容易,青埔也真的甚麼都缺就是不缺投資客多殺多中一不小心還得認賠殺出現在應該是自住客入場的時間其實青埔有許多迷人的地方,儘管沒有國泰沒有冠德還是一樣迷人不從獲利的角度來看的話
myhousing wrote:各位大大投資2到3房桃園青埔特區A18該怎麼選?...宏普光年二期Rich One大築天凰力璞棧目木本明日苑佳瑞昇佳瑞昇二期宜誠當代-國璞國門晶站聯上世紀 列出這麼多間最起碼比小弟我認真太多了,看前幾樓的回覆,閣下應當屬意大築天凰(築悅??)OR宏普領袖館??是這樣嗎?
看青浦大概兩個月了,從A18,A19, 到 A17。我的結論是青浦賣的真的是太未來價了!對我來說青浦一坪大概都貴了5萬的未來價,這是跟其他的區域的比較。重點機能至少還要等5年。個人覺得投資的點一經過了,好一點都要賣到38~40萬,後面真的可以衝到50萬來挑戰新北? 會有很大的阻力!如果有50萬也是超級豪宅,也輪不到現在買40萬的來賣那個價格!所以增值的空間很有限。。。所以青浦跟我因該沒有緣了。。。。真的不是一般人買得起的房子!
前一個月無聊去副都心看了一下,副都心大概50以上均我抓55萬麗寶好萊塢小坪數買起來要1500萬,翔皇富豪小坪數毛胚屋一坪也要55左右的樣子總價1500左右.毛胚哦!!藝光年有點忘了好像也是1500左右,新都悅廣告戶1300的樣子不買廣告戶也是1400~1500左右,旺洲MORE快完銷所以沒去看,宏普AMAX我去看時都高樓層前棟開70左右哦!!後棟60左右,加一車位買起來1100左右,潛消的人可以不買車位總價控制100萬以內頭前跟副都心價差在5萬左右,國泰新莊園算是特例,賣的價錢跟副都心一樣,可能是吃牌子吧!!國鉅V HOUSE當副都心的價錢在開,大坪數就不看了!!懶的看也不想進去被洗臉竹城新東京算是我搞不清楚狀況走進去,問一下總價要4000萬.....看來不是我這個宅宅可以負擔DER買大坪數不如到青埔或八德,大竹,或桃園或別的重劃區買店面就好了青埔算未來價嗎??我不覺得1500在副都心只能買23坪左右,在青埔可以買三房二廳了也副都心捷運一站就到台北,週邊也有舊有市區,未來也有AU捷運商城,電影中心現在買青埔,30萬左右一坪跟副都心50萬一坪,嗯!!我還是會選青埔
WEIMY wrote:還有走路只要5分鐘比寶徠花園更近的國際金融雙星...(恕刪) 國際金融雙星離站前專用區跟站前廣場是第一排,又是商業核心地段住商大樓!!!再加上基地是高鐵500米內最方正的所以的確有他的強大優勢跟稀有特色...但是........若真論跟高鐵車站步行遠近來比較的話,老實說,金融雙星可能離高鐵車站比寶徠花園還遠,從我自己本身走路的感覺跟google量測都如此...國際高鐵商43地號距離高鐵車站距離大概跟聯上世界差不多,至於商44地號可能恐怕比聯上還遠...以下同樣目的來作Google量測~~~寶徠花園廣告公司都號稱300米,其實真正來看大概是350米(以寶徠小門來看)聯上世界當年號稱500米,實際上的確是450米-500米(以基地中央大廳門口來看)國際高鐵金融雙星建商跟仲介號稱200-300米,實際上大概450米-550米(商43約450米,商44約500米)雖然國際高鐵金融雙星沒有離高鐵如前兩案住宅大樓更近...但是壟斷站前西路一段跟站前專用區第一排...光這兩樣...店面跟商辦就有後續爆發力...門牌也是絕版稀有物..我的看法是...高鐵距離強度:寶徠花園 > 聯上世界 = 金融雙星 (寶徠走小門真的是最近)國泰距離強度:寶徠花園 > 聯上世界 > 金融雙星 (寶徠在後站,離國泰才100-150m)站前距離強度:金融雙星 > 聯上世界 > 寶徠花園 (站前專區在前站)商業店面強度:金融雙星 > 聯上世界 > 寶徠花園 (商業地+站前專區地一排>>others)題材爆發強度:金融雙星 > 聯上世界 > 寶徠花園 (站前商業地招商+站前專區招商=雙題材醞釀)格局座向強度:聯上世界 > 寶徠花園 = 金融雙星 (研究過這三案格局的應該很清楚我在講啥)自住舒適強度:聯上世界 > 金融雙星 = 寶徠花園公設規畫強度:聯上世界 > 寶徠花園 > 金融雙星中庭造景強度:聯上世界 > 寶徠花園 > 金融雙星 (聯上世界中庭約550坪+豪宅燈光景觀大師)景觀縱深強度:寶徠花園 > 金融雙星 = 聯上世界 (寶徠正面河景千米棟距=無敵絕版貨!!!)品牌印象強度:寶徠花園 > 聯上世界 > 金融雙星 (十大名宅血統>上市上櫃>在地草根性建商)基地形狀風水:金融雙星 = 聯上世界 > 寶徠花園 (方正基地=環抱扇形基地>閃電基地+軌道攔腰)這三案...彼此都有自己最強勢的優點跟自己的弱點...比來比去比不出所以然...畢竟商業區商業跟繁榮強度,容積率,可建樓地板面積...等等一定贏過住宅區,住宅區建蔽率低,退縮要求大,中庭訴求自住規畫跟可以比商業區好所以個人按照自己的喜歡去取捨...至於原始樓主一看就知道他只想用30-31萬的價格買高鐵500米內的建案然後又要低總價,又要晚交屋,自備款又不足...所以不要說甚麼一坪四十幾萬的國際金融雙星了,連A17的帝一莊跟A19的明日苑8,宏普光年A19案都買不到了,A18根本不用浪費時間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