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台北市西區發展過於飽和,
才有想法釋放出來,做為副都心之用
由於這片土地幾乎是一張白紙,因此都市規劃師可以規劃出最佳格局
廣設公園、綠地及廣場;以綠蔭人行道、徒步區、天橋聯接各重要建築,
使行人無後顧之憂。
台北市本身是全台重點城市,各項資源不餘匱乏
原本規劃的市場和醫院變成多餘設計,全改為商業用地
在這裡設點,變成一種企業實力象徵
即使這裡地價是天價,各大企業還是紛紛搶佔重劃區土地
規劃企業總部
一般人能在這裡置產,也成為金字塔頂端象徵
台北原本大多市區老舊,這一塊寶貴的處女地
讓台北有機會打造最現代化市容,找到了與世界先進城市並驅的自信心。
(以前哪想的到有101放煙火)
若加上松山機場遷移
釋放出來的土地,台北市政府絶對會用更高格局規劃
桃園高鐵新市鎮一直有人拿來和信義特區比擬
其實一直很不對稱
首先,地段差很遠
信義特區用走的可以到台北建成區
青埔卻是連中壢市區都走不到,離台北車站也有38km遠
台北市區能擴張到38km外嗎
青埔永遠也不會是台北市區一份子,即使想和中壢市區相連也難
目前台灣仍沒有城市能採取蛙跳式發展
更別說不是省直轄市區域
即使青埔是台北市一環,掛的是台北市門牌
發展有台北市政府資源做後盾
對台北市而言,發展順序也是排在三峽及林口之後
青埔到台北市有一大片空白地帶
什麼時候看到台北市是先發展外圍,再回來發展中間空白呢?
要在桃園田中間發展一個新市鎮
而且這個新市鎮房價每坪還炒作在三十萬上下
企業總部又不是非在這裡設點不可
如果拿兩地比較
只能說青埔發展難度會大信義特區很多
所謂的“市場理論”,就是以台北市為圓心向外面逐漸擴散開來
熱鬧的程度是離軸心越遠越荒涼
而房價也是隨著中心點向外擴散遞減
然而我個人有點稍微不同的意見在這邊提出來與各位分享
目前台北市的房價,都會程度,人口密集度,資源集中度都是台灣一等一的
而信義計劃區更是其中的指標
無疑地房價也是全台有名
但是拿青埔來和信義計劃區比較有些不適合
因為青埔的發展是以新興城市為概念的一個發展形勢
主要目的是將桃園機場,桃園市區,中壢市區乃至於整個大台北地區串聯起來的一個軸心地位
發展的時間也只不過10年
在這10年當中的前幾年進步的速度更是無感
直到最近隨著機場捷運的動工而逐漸發展起來
原來桃園縣的城市規劃過於老舊,道路及建築物都規劃的很淩亂
唯獨目前幾個新興區域如“藝文特區”及“海華特區”有點新城市的面貌
當大家一直在討論台北與桃園的房價時
個人覺得不適當的點在於爲什麽一定要拿台北來比桃園?
地點完全不一樣
經濟狀況完全不一樣
消費人口不一樣
連創稅的來源也都大不相同
完全沒有可比性
真正的可比性在於適合那些人居住
哪些便利性較適合哪些需求的人
至於房價的高低
應該由市場機制去決定
人氣旺就應該價高
沒有人氣自然就會跌下來
我對張教授的理論有部份認同也有部份是完全不能認同
畢竟每一個區域 每一塊土地 每一棟樓 每一間房子 都有他的唯一性
而這個所謂的唯一性獨特性是不可能百分百被複製成一模一樣的
這就是房地產跟其他資產最大的不同
老是拿桃園來跟台北作比較
拿桃園的都市化程度來與台北相比
這個比較出來的結果很沒有意義
這麼多年了
也好多人在做比較
結果呢?
有真正能夠蓋棺論定的結論出來了嗎?
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青埔這個地方
應該是桃園縣有史以來交通便利性最高的地方
有了交通的利基
有了政府的資源
有了財團的投資
所擁有的資源應該是目前桃園縣最優渥的一個區塊
至於會不會發展 會不會漲 會不會跌 這些無聊的問題
還是留給時間來驗證吧
最後我還是想說一句話
那就是
“桃園就是桃園,不是台北”
桃園跟台北根本就是不同的一個地方
拿來相互比較
毫無意義可言~~~
Inspector wrote:
信義計劃區土地原為聯...(恕刪)
所有的黎民百姓只有選舉的權利
沒有對所選舉出來的公僕所做的決定有決定權
這點是很可悲的
機場捷運是一個國家進步程度的代表
姑且不論機場捷運到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
從建設機場捷運當中是誰又賺了多少錢?
廣義的來說還是代表台灣有在進步
有在城市化
中央政府願意花錢在桃園一定也有原因
至於爲什麽設青埔?
路線怎麼走
或是圖利哪些特定人士
我想就我們一般平民老百姓
應該是沒有辦法決定的吧?
政治人物的選舉
誰來當家 誰來決定
不就是誰的手段好
誰高明
即使用拐的用騙的
選上的人就有一定的支配權 不是嗎?
拿桃園來比台北有意義嗎?
所謂的“比價效應”
不就是房地產開發商創造出來炒房地產的理由嗎?
Inspector wrote:
先針對這一點個人提出...(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