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會跑去當地買房子的都是外地人!
久居當地的人可沒那麼白癡!
建商會花大錢幫你蓋好宅,你認為有可能嗎?
建商會幫你整體規劃,幫你設想總總可能,你認為有可能嗎?
扯到花錢,建商都是不會花錢,他要的事最少的錢,擠出最大利益!
水泥最便宜,鋼筋最便宜,營造商找最低報價,磁磚找最便宜.................
附近會怎樣,關他什麼事,因為他不會出錢開發一起做!
你有看到這一區的每家建商出個五六千萬,要幫青埔做什麼嗎?
就是只有唬爛,機長住這,空姐住這,會計師住這,以後會怎樣怎樣............
捷運只是加價的工具!你住當地就只有開車或騎機車而已!
青埔房子賣價儘量再唬爛一點,那我家離台北車站就五六站的房子,不就是四五千
萬以上!實在太唬爛!
橙月 wrote:
土地賣了幾個億,房子...(恕刪)
我家離台北車站只有一站 40年老公寓一坪要價40萬 @_@
danny wrote:
青埔房子賣價儘量再唬爛一點,那我家離台北車站就五六站的房子,不就是四五千
萬以上!實在太唬爛!
青心湖 wrote:
當青埔 1字頭的時候...(恕刪)
其實這現象都是很正常,
大多數的人永遠都希望買價能買比行情低,
大多數的人永遠都希望賣價能賣比行情高.
最後一切還是回歸到市場的交易狀況.
只有成交才是行情...
特別是重劃區的崛起...
本身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接受各種嚴格考驗...
特別是最被詬病的"生活機能"部分...
是最被諸多檢視的...
這也的確是重劃區居民該努力提升的目標...
以老鼠理論來講...
其實青埔從2005年到現在2014年...
每一年都會有"最後一隻老鼠,房價過高,泡沫..."...等的質疑...
這都是重劃區發展當中非常正常的現像...
網路是個多元化的世界,
不管正反兩面的聲音,
我相信大家都是出自善意提出看法,
從不同角度來看,看法會有所不同,個人就斟酌參考~
我時間不多,
隨便抓幾張圖當作青埔特區簡易歷史回顧集
2005年青埔特區住宅行情建地8萬~11萬就已經被質疑過高會被套牢

2005年青埔特區康橋新幹線大坪數透天開價九百多萬被幹到翻,好心人士勸導要好好三思

2008年青埔特區土地開價,這價格在當年也是在某個討論區被罵到翻過去,因為太貴了!!!!!有泡沫風險~
<本資料由好友私藏多年之後送給我的>
A19棒球場旁的建地開價二十幾萬真是太搶錢了!!!!因為A17附近的多筆建地才賣13萬~!!!
當時要是有盤子不殺價直接開價買...
這個傻子要是買完昏倒,今年被救醒,大家都會說他慧眼識英雄,他可能還滿腦問號

2011年底...mobile01隨便抓的文章


-----------
最後...我給自住客一個建議...
青埔特區的房價...隨著題材的多寡跟政策面...
會有一邊漲一邊盤整震盪甚至微服回檔等來回交替的狀況
但是長期的趨勢還是會每年一階一階往上走...
因為自住就是超過5年~10年以上的時間軸...
所以不太需要去擔心住了五年之後房價腰斬崩盤之類...
只要預算付擔得起,價格跟行情差不多上下,
自己也喜歡,
也能接受這樣的機能跟環境還有房屋狀況...
那就早早入手吧...
房間要是覺得比較小,
那就乾脆挑"地點好"+"追逐度高"的來入手
以後就來買大一點遠一點的預售屋然後舊成屋增值脫手來進行換屋...
用舊屋的增值來貼補未來更貴的預售屋.
這也是一個方法...
入手之後也不需要去一天到晚擔心有的沒的...
既然都號稱是自住客了...
根本不需要去擔心短期的盤整...
這是重劃區非常正常的現像.....
會去擔心的都是內心偷藏有投資客的靈魂想要短期獲利
眼光真的要放遠一點
青埔特區以前產業專區流標好幾次
當時每次流標完畢,土地的價格就微幅下跌0.5成
過不到三個月又慢慢漲回去之後又漲更高,
以前連機場捷運也流標,
甚至一堆人都說不可能會順利興建,
當年青埔可慘的狠...
真正厲害的人應該是在大家一片觀望的時候進場...
就好像康橋新幹線九百萬
只有那種買下去放不到一兩年的人才會整天窮擔心要崩繃了...
自住住個五年或者置產放個好幾年...
哪需要去管這些中間很正常的微幅盤整波段...
幾年後搞不好隨時都有仲介打來拜託你1800~2000萬可不可以便宜賣成全買方...
你還會嫌煩..
另外分享個有趣的現像
青埔特區最近租屋市場比去年還好...
早期青埔的仲介幾乎只願意作土地
後來有70%的仲介轉行把一半的心力拿來作房屋跟預售屋的買賣轉賣服務
現在開始有不少仲介也兼作房產租賃的服務了
這一點是個微妙的變化
最近跟幾個仲介聊天
提到有不少客戶一來青埔都要找高鐵走路10分鐘內可以租的房屋
甚麼樣的客群都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