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外勞7萬多人(桃園市人口207萬,如果再加外縣市的阿兵哥與學生就上看210萬)外勞佔桃園市人口不到3%。外勞大部份在各工業區附近,不會開車或騎車在路上亂衝亂撞的,大部份是走路或搭大眾運輸,有些騎自行車。把桃園交通不好怪去比例很少的外勞真奇怪。
http://myway.cpami.gov.tw/way/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50&article_id=886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76692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24308
遇到原始都市計畫規劃道路寬度不敷使用的時候,還是會拆遷拓寬...
超酷豬 wrote:
小弟在台中住了20多年,這幾年因工作關係搬來桃園,桃園的路真是給它又小條,又彎彎曲曲,連重劃區也是,這幾年住下來一條像樣的主要道路都沒增加,都市景觀醜到一個不行,真佩服住在桃園的人,大家都還能安安穩穩的住下來,以前的縣長真是混到一個不行,沒有長遠的計畫,希望未來的市長能好好做出一些都市計畫,讓桃園能真真正正有一個都市的規模!!
臺中跟桃園的本質不同,本來就不能拿來相提並論
臺中是整個中部的核心地帶
桃園卻只是臺北的附庸
臺中在原市區的部分有一個完整健全整齊的都市計畫(原縣區的都市計畫則尚未整合進該都市計畫)
桃園的都市計畫卻完全是各鄉鎮市區各自為政(甚至某些都市計畫只是一個聚落的規模),只以自己鄉鎮等級的規模來進行規劃
兩個本質不同的東西要怎麼比呢?
附帶一提,都市計畫各自為政的結果就是一到邊陲就爛掉,雖然說一到邊陲就爛掉是都市計畫的常態,但是各鄉鎮各自為政的結果就是導致邊陲(=爛掉的地方)比全縣市統籌規劃多出非常多
再者,若是各自為政的都市計畫,往往會只以自身最初的鄉鎮等級需求來進行規劃,忽略了整個都會區成長帶來的大量通過性交通需求,進而使整個都會區發展受限...
另外,這樣的核心,邊陲關係,往往是受日本殖民剝削時代州轄市的分布而決定的
當今六都中,唯二不是由舊日州轄市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就是桃園跟新北
而也正只有這兩都顯現了極大的附庸性
當然,也不是有州轄市就必然能成為核心,基隆,彰化和屏東因為太靠近另一個核心而規模又比不過那個核心而淪為附庸,宜蘭,花蓮則因為周圍區域規模不足,即使擁有核心地位依然只能當個普通的城鎮,新竹和嘉義比宜蘭跟花蓮好得多,但是規模仍無法支撐其與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相提並論
所以搞清楚了吧!臺中跟桃園根本沒有可比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