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大大將買股與買房相比擬,
買房買對位置的確也就像買到被外資相中拉抬的股票,狂飆一陣,不過運氣成分居多.
八,九年前兩個同事以差不多的價錢分別買在中埔六街與大有路,
買中埔六街的同事當時還嫌貴,現在兩地房價已經天差地遠.
十幾年前大有區豪宅大樓一坪也是有喊到二十幾,現在呢?
之前當房仲的朋友勸我不要去想大有區會漲到哪,力勸我買中特區,
很好奇多少年後也會有人說不要去想中特區會漲,然後力勸大家買哪裡哪裡...
家族裡有幾人從事房地產,常有機會討論這類話題,
若要自住,個人的想法較接近開板大,
主要是以自己的便利與划算度來衡量,
青菜蘿蔔各有人愛,這當然就比較主觀.
其實有時會覺得有些人買房是誤將"消費"當"投資",
若以消費角度看,自己買得高興就好,管人家講啥,
若當投資,就跟買股票一樣都有風險,
遇到意見不同的熱心股友,難免鬱悶.
如果"消費"與"投資"這兩件事如果不混為一談,
心裡會比較沒負擔吧!
whitemyth wrote:
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北桃園生活圈移轉的歷史(從以往的站前特區、縣府特區、東區(清溪國中附近)到大有區(新光三越)到如今的藝文特區、中平特區、龍安特區以及未來可預見的經國特區或是高鐵特區、航空城),這裡面最大的獲益者是誰,是建商,只要喊個XX特區,當初取得的低廉土地馬上就可以翻好幾番,你我都隨著建商的腳步置產,我們賺了錢了嗎?或許有,但是這利潤應該是來自於在屋齡還不會很高時,伴隨商圈的興起而進行買賣所產生的,但是如果你的大樓是自住,二三十年後再來賣,會賺到錢嗎?畢竟,這裡不是台北市,桃園還有太多地是可以開發,到時這些藝文特區的大樓逐漸老舊,如果藝文特區又沒有公共交通建設、大型百貨的進駐,再二三十年後是不是變成現在我們眼裡的縣府特區呢?
由您的那句「會賺到錢嗎」看來您的觀點就是以投資價值為最優先吧…
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房子即使是自住的未來都會漲價,但是未來誰說得準呢?
例如某個人「自認為」某個低單價的地區很有未來性,在這裡買了八百萬的透天,但是也表示可能放棄了另一個較高單價八百萬的大樓建案所更可能擁有的生活機能、交通便利等在「錢」以外的考量因素,很多人還是會把這些東西放在「二、三十年後會不會賺到錢」之前的,畢竟選一個要住二、三十年的地方時,在這二、三十年能不能住得方便、住得高興、住得不後悔還是最重要的吧。
就算回到投資價值吧,如同前面提過的,地段還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它是透天或大樓。
當然,您所說的各時期重點區域不同,但目前的好區域也不太可能在未來變得太差吧…
billmills2001 wrote:
由您的那句「會賺到錢...(恕刪)
文章中,會提到這句「會賺到錢嗎」,主要是突顯出建商透過各種口號哄抬房價來獲取利潤,但身為小老百姓的我們卻要面臨不斷高漲的房價,那二三十年後呢??生活圈再次轉移,老舊大樓變老舊了,若按現在的物價水平,房價是否能夠維持保值,保值性和透天相較何者為佳?但是不代表說買透天就是毫無顧慮的購買,地段及生活機能也必須要放在首選,每個人對於地段還有生活機能的要求認定不同,只是我會選擇已經看的到的生活機能、已經存在的交通建設及學區為首選,而不是去對建商所喊的口號有所期待。對購屋者而言,地段、住得方便、住得高興、住得不後悔,是很重要的,應該要放入購屋時的考量,只是我會多考慮一個『保值性』。桃園市其實不大,現有的幾個生活圈(站前特區、縣府特區、東區(清溪國中附近) 、大有區(新光三越)、中平特區、龍安特區)交通便利性、生活機能差異不大,每個特區都有佔優勢的地方,並不是說藝文特區以外的區域就是屬於低單價或是不好地段的地方,桃園市的地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火車站肯德基那棟。
另外,您所說的,『但目前的好區域也不太可能在未來變得太差吧…』,縣府特區、大有區、站前區也是當時的好區域,你現在對這些區域的印象,或許就是是二三十年後對藝文特區的印象。
我發這個文,所想強調的是購屋時,除了現有既定的考量因素,若能將保值性考量進去,那我們辛辛苦苦賺的錢/資產可以保留給子女更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