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2506 wrote:讓曾經做過宜蘭與高雄...(恕刪) 可能還是一樣的結果我老婆是宜蘭人, 我是高雄人, 我現在在桃園市宜蘭/羅東, 很抱歉, 並沒有大的變化(除了運動公園), 再加上那邊本來車就不多.... 別指望了高雄.....塞車一樣塞, 捷運 ... 大概不用我說了, 現在怎樣大家都很清楚... 最顯著的就是幾條重要道路路標變的漂亮指望那些....可能會有很大的失望...住在桃園市7年多, 雖然不是那麼滿意, 但還不錯啦
a122506 wrote:讓曾經做過宜蘭與高雄的縣市長來做看看或許有機會改造成功。就事論事,無關藍綠 就事論事,就是沒有錢難辦事;高雄市還不是錢堆起來的,宜蘭童玩節現在還不是伸手跟中央要錢。前瞻性誰沒有,相信版上的大大每一個都有宏觀性的構想跟看法,問題是老子不給錢,什麼都做不成(不給錢就算了,還要我們賺的錢去貼給別人用)
+10000桃園縣現在已經是準直轄市,不能再任由中央或縣政府,用過往的思維來建設桃園,以後各種建設一定得有大格局,桃園縣的都市發展,就目前的格局來看,已經是到了發展的窮途末路,新建設如果沒有新思維、新格局,要想突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要強烈的告訴中央,桃園縣已經不是桃園縣,不讓我們升格,也擋不住我們升格,現在不讓我們做,將來也是得做,,,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平心而論,以本人自出生到成長的經驗來看,對比全台各大城市,這麼二流的生活環境,都還可以吸引這麼多外縣市的移民,很明顯的是有其他城市沒有的優勢,所以,如果居住的品質能夠再加強,那桃園的發展必定爆發,不可限量,,,,
如樓主所言,一個大城市,道路確實為重要因素之一,而桃園確實沒有半條像樣的"大馬路",看看台北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大馬路,更何況還有其他多的是四線道。再來看看三峽北大特區,一條不長學勤路卻造就了一整個社區,如過這條學勤路可以延伸數十公里,哪該有多好~~然,桃園如何能開出一條像樣的大馬路呢?舊思維:拆掉、拓寬馬路,給補償金。這是不正確的?這裡面需要三個角色:政府、建商、原地主。如何創造三贏呢?我只想到一種方式,選定一條道路(我想通常應該是省道吧),長當然越長越好,沿線拓寬至少六線道以上,兩邊配合都市更新政策,多出來的容積率的房屋,賣出後為公積金,依比例分配給政府、建商、原地主,或其他方式分配。這裡面還有很多細節的,就給後面接力吧。上述這種方式,比選一塊大空地做「重劃區」或「特定區」要好得多,但,這種方式大家應該都知道誰賺得多(政客與地主...咦好像是一樣的人)。
59478 wrote:民國89年統計,,台...(恕刪) 或許你該把google map打開看看到底住人的地方和空地平地是多大桃園平地總建成還不到三分之一,但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幾乎是工廠,剩下的二分之一才是住宅、公園如果桃園的平地這麼的大,為啥中央不好好規畫開發,要讓桃園的馬路小的跟什麼一樣按你的推理來說,桃園平地大,馬路就該大才對另外,桃園市的公園並不是那個蘇市長開始蓋的,而是陳氏兄弟市長開始建設,才會有今天的成果如果一開始就是蘇市長,我想他大概會跑遍各場合剪踩而以吧
有一種發展法則,叫做放棄,就是老舊、擁擠又難搞的地方,先不去管他,把精力與資金放在新市鎮、重劃區,重新建立都市的發展中心,等到老舊社區殘破、衰敗、地價劇貶,居民無法忍受時,再來動工,相信阻力是會比較小的,當然,這種方法是只能做不能說,因為說出來會給選民罵死,保證不會當選,可是看看全台的都市發展,應該都會有這種領悟,誰叫我們是民主國家,你只要想想,桃園或中壢火車站週遭,拓寬一條幹道就好,會遇到多少罵聲跟阻力,不要說政府單位,就算一般人想到都會害怕,所以說,那些坐擁黃金地段的地主們,無謂的抗爭不一定就有好處的,,,最後我要說的是,高鐵站區,這麼前瞻的都市計劃,怎麼幹道還是這麼小條啊 !!! 我們真的是小鼻子小眼睛太久了,,,,
A:桃園火車站B:桃園市公所C:青埔高鐵站D:中壢市公所E:中壢火車站藍線:桃捷藍線(施工中)延伸至中壢火車站, 預計一O七年完成綠線:五楊高架(施工中)預計一O一年完成紅線:新莊延伸(作夢中)希望至桃園火車站桃園中壢生活圈道路系統桃園捷運綠線計畫被交通部駁回桃園棕線到底會不會通 開挖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