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nigogo wrote:
先謝謝大家的投票很多...(恕刪)
sorry 我原本想投票
只是這樣進行兩階段
我個人認為有題目引導答案的感覺
以下看法
2-4年:
(A) 最好的投資 + 自住地區: 投資就是投資 跟自住結合 就勢必取捨 我個人不會這樣選擇 魚與熊掌的問題
(B) 最好的學區 + 自住地區:這 也很難回答 中央大學那 我會這樣選 但一樣沒入榜 這是以環境為主 如果是以小學為主 這就是戶籍的問題 我會以租代買 我家不是開銀行的可以到處買
(C) 最好的自住環境: 同選項一 要我選桃園"純"自住 我賄選風光明媚的地方 如龍潭 11個選項我都不喜歡
(D) C/P值最高的地區:這跟有未來性完全不一樣 到底買房是買現在 還是買未來?這題目"硬"要配選項 選內壢吧 但我投得很不甘心 ><
地區:
(1) 藝文特區 32票
(2) 青埔特區 22票
(3) 南崁 20票
(4) 中路重劃區 14票
(5) 海華SOGO 13票
(6) 內壢 9票
(7) 武陵國泰 8票
(8) 經國重劃區 7票
(9) 八德廣豐 6票
(10) 大有 6票
(11) 鳳鳴 6票
當談到最好或者最保值這些字眼時,大家都不自覺地以投資者眼光去看自己住的地方,然後覺得自己住的地方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講到自住需求,可能大家會迷惑,自己需要的自住需求到底是甚麼呢?
大家時常談到生活機能,若是把生活機能分開描述,可能包含食衣住行育樂+醫療+交通,
這些又可以區分出不同層次,比如像百貨公司、影城這些高度商業化的設施,若有是最好,但是如果沒有呢?應該也不至於發生大問題,醫療的部分也不一定要到醫學中心的等級(但是足夠多間且足夠種類的診所量是要的),交通呢?直上國道、高鐵、鐵路跟客運通勤各有利弊,各有其適用性,對於不同人有不同需求。
有些區域可能沒有高度資本集中的商業設施(商場、百貨、購物中心),不過,卻可成功地把一些基本生活需求很有效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區域優勢,讓居民享用這些生活機能時"很有感",讓人覺得在當地生活是一種享受(沒錯!我說的是武陵國泰),
相對地,有些區域像個大雜燴,感覺就是把機能混合放在一起,而且"很難用",雖然有特色餐廳、大型運動用品暢貨中心、知名生活用品百貨、各種"名店"進駐,但就是"很難用"(沒錯!我說的是藝文特區,但我期待它的改善,因為我在藝文特區也住了快十年,我父母家以及岳父岳母家都在藝文特區內,我每周都還是會到這裡逛)。
藝文特區到底是哪裡"難用"呢?就是"行人空間實在有夠糟的!"有些人曾經提過這個問題,不過大多人都忽視的"行人空間",真是一大噩夢。沒有小孩的人(就是單身青壯年)會比較無感,但是老年人、父母、推嬰兒車、牽小孩的人,相信可以體會出來我所說的噩夢!
目前各區域我看到有讓出行人空間的就只有海華特區,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區域,因為海華也知道人流就是錢流,而且流動越慢的人流,代表越穩定的錢流(甚至還從停車場變造出一個威尼斯廣場呢)。
就像每家百貨公司大門前儘量都會安排出一個大型廣場,因為他們希望人潮在這裡駐足(也算是一種感覺設計),
相對地,如果行人空間很難走,那麼我不會有停下來觀賞駐足選擇的機會,我只會設定我要從A點到B點,而且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因為我不想小孩發生任何意外(被隨意上人行道的機車排氣管給燙傷、被路邊招牌給劃傷等等),所以走在藝文特區的街道上,我一點也不覺得"開心"。
我客觀地認為藝文特區枉費做為桃園指標區域的名號,實在應該好好思考如何改善行人空間,畢竟一個區域的整體品質是依靠人的活動去塑立的,而不僅僅是依靠名宅或者豪宅。
怎樣改善呢?機車退出人行道是最基本的要求,都叫做人行道了,為何走在人行道上,卻感受不到作為人最基本"行的權利"呢?
如果要做得徹底一點,那麼還要消除人行空間的高低差,不然走在上面,還得要閃開高高低低的"陷阱",有沒有人因此摔得鼻青臉腫?有的!走在這種人行空間,不會覺得自己是次等公民(次於機車~哈!)嗎?我承認我稍稍有點這種感覺!
未來中路特區預計會實施建築物退縮的設計,我認為是一種好設計,但是似乎不完全,所以仍有可能出現僅是車道的巷道,使各個小區域的人行空間串連中斷。
相信我,"緩慢的人行空間",是人與人互動與增添生活趣味的核心元素.
未來,我們會認同我們所居住的區域是因為,那裡的人.街景.甚至一草一木,而非,某間知名麻辣鍋店.暢貨中心甚至百貨公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