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桃園縣一年的剛性需求在1萬六千戶以上的新房子才夠--內政統計資料


attfdm wrote:
感謝分享...
發現SOGO過去許多論述對於人口居住跟城鄉發展脈路思維的格局都很宏觀,
也邏輯條理分明,
最近才無意間發現到SOGO大原來曾經是城鄉發展相關的教授級人物,
真是失敬~
...(恕刪)


哇 ! 一陽破九陰 , 言之有據總勝過情緒性發言吧 !
私心.知識.經濟會限制到自己視野
soogoo wrote:
內政部的統計資htt...(恕刪)

soogoo wrote:
內政部的統計資
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報章都說目前是投資客退場,現在是屬於--剛性自住需求的市場
那所謂的剛性需求是多少 沒有進一步的說明

桃園縣境內
民國83年全縣的總戶量是38萬
民國102年的總戶量是71萬

20年要新增加33萬戶新房子
每年要新蓋1萬六千戶以上才夠縣民自住之用
一戶僅有一房,沒有任何投資需求之下---最基本的需求量的假設

這還不包括老舊的房子的汰換
新人結婚也不會去住20年的老房38萬戶老宅
並且,人口由縣內偏遠的鄉鎮人口都流向市中心的趨勢-桃園中壢
粗估 每年桃園人總要消費兩萬戶以上的新房

一個新建案平均有幾戶
這樣,每年要有多少個新建案推出?
才夠滿足基本的剛性需求

再加上短期內航空城徵收區內馬上要動遷
又多了一萬戶的新房子剛性需求
航空城內原住民會搬到那裡

當然,某部分比率的老板賺了錢
他一個人會同時有幾間房子
那倍數就更大了



這個趨勢是正確的
但是是在描述歷史,台灣人口的高峰就在最近

再來就會死亡率大於出生率
用這個資料來解讀
應該是說過去人口屬於正成長,所以戶數越來越多
但切記是要看未來,未來的人口是負成長
一些嬰兒潮過去後,人口會快速減少
畢竟現在出生率只有一左右
等於兩個大人生一個小孩,這是目前台灣的現狀
而台灣的經濟環境再不改善,去國外工作的人口會越來越多
加上少子化

所以現在要看是未來的趨勢,而不是過去的趨勢了

四十年前,我們買一甲的地只要兩萬
到現在那一甲的地市價大概一億多

但這是過去的趨勢
當時面臨了很多要素,人口成長,台灣錢淹腳目

而最近呢,薪資已經倒退十幾年前,現在的人生的小孩少,導致少子化

未來呢?好好思考一下吧
soogoo wrote:
內政部的統計資htt...(恕刪)


蠻失敗的推論,你口中所謂20年中成長的剛性需求,及往市中心群聚的現象,按照你的說法,蓋房速度追不上戶數成長數(有進一步數據證明嗎?)....沒房可住就不就要睡街頭,可是你有看到桃園縣一堆無戶可住的流浪漢嗎?

隨便看就知道你是拿數據在做似是而非的片面性誤導.




attfdm wrote:
感謝分享...發現S...(恕刪)


這真的是教授級嗎?
完全無視人口成長率出生率衰退的事實
隨著桃園平均成交價攀升
大量人口移居桃園的高原期也過去了
很多人就算結婚生子也是跟家人住或租屋
我同事結婚沒買房的就很多並不少見

教授級?不要誤人子弟了吧!
你們把張金鶚放到哪裡去了...
既然有喊空的教授,當然也會有喊多的教授啊!
所以大家還是各自判斷,不要再因"教授"的看法影響,
老實說教授也是房市的消費者,跟我們小老百姓沒有什麼差別的

edenchan29 wrote:
這真的是教授級嗎?
...(恕刪)
edenchan29 wrote:
這真的是教授級嗎?完...(恕刪)


少子化看似正確、但以前是大家庭時代、可能是父母加上四個小孩才住一間房。但現在是沒有小孩的夫妻二個人住一間、或是一個小孩的三個人住一間、這樣可是有1~2倍的差別唷。

關於這一點在樓主的圖中右側每戶人口數中可以看出將近有33%的人口減幅唷。以前是將近四個人住一間房、現在是不到三個人住一間房。


另外桃園縣從83年人口數由150萬到200萬增長37%,但戶數卻增長88%,由此可知。
mychenr wrote:
少子化看似正確、但以...(恕刪)


你忘了把出生人口時間往後遞延
83年至今有能力購屋的人
至少是民國75年前出生的

70年以前的家庭小孩都生的多
現在他們長大了3個小孩成家
至少就有兩個要搬出去住
自然會有戶數成長遠高於人口成長率的現象

而80年後生育率快速下滑
現在更出現生育率趨近於1
大家都生的少生兩個都算多
不生或只生一個的也比比皆是

80年後出生的小孩長大成家
就沒有立即要搬出去住的壓力與需求
台灣的人口紅利已進入尾聲

看過去的統計來預測未來
一點都不嚴謹也眛於事實



樓主的數據很讚哦
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核心了
有空小弟再來揭露一下桃園房市供需的終極密碼吧...

樓主好像以為目前建商手中都沒有積案的樣子...

edenchan29 wrote:
你忘了把出生人口時間...(恕刪)


不能只看統計分析嗎? 還要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算進來嗎?
那下面這篇未來有可能長生不老的新聞你怎麼看、寶傑?:-)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3年10月21日 上午6:10
等待奈米機器人時代
〔編譯詹立群/綜合報導〕現年65歲的Google總工程師柯茲維爾,日前接受加拿大媒體訪問時預言,人類未來將可盡情享用垃圾食物,因植入人體的「奈米機器人」可提供人體所需營養,同時去除脂肪,讓人類更長壽。為迎接人類長生不老時代,他自曝每天服用150顆保健食品丸錠,盼能活得夠久,等到「奈米科技革命」。
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Google總工程師、未來學家柯茲維爾說,人類的生物機能好比電腦軟體,但現有機轉已經「過時」必須升級,關鍵在於「搭橋(bridges)」系統。他自曝日吞150顆保健食品丸錠,利用減重、運動與現有醫療保持健康的是「第1座橋」,目的是要跨上「第2座橋」—革命性的生物科技,屆時人類將可重新編寫生物機制程式,遠離疾病。
「第3座橋」則是超越生物科技,直達奈米科技革命,藉由機器人來強化人體免疫系統,辨別疾病後重新改編程式,以除病續命。
植入體內 去脂延壽
柯茲維爾透露,Google創辦新公司Calico希望在延長人類壽命上有所突破。他預測2020年代晚期,人類將可以大啖垃圾食物,因為屆時每人身體裡都會植入一具「奈米機器人」,可提供人體所需營養,並去除脂肪。柯茲維爾正著手研發更聰明的「智能電腦」,希望改善電腦處理自然語言的技能,讓機器人能夠了解人類的溝通過程。
柯茲維爾認為,研發智能機器人是人類演化的關鍵所在。他說,每個人都有脂肪胰島素受器基因,hold住每一個卡路里,但現今人類所需的機轉有所不同,例如佳斯林糖尿病中心在實驗中將老鼠脂肪胰島素接收器基因「關起來」,這些老鼠持續進食卻能保持纖瘦,沒有罹患糖尿病或心臟病,20%老鼠活得更久。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