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myth wrote:民國74年隨著父母親來到桃園,房價當時屬於低點,在那年代,縣府特區算是桃園最好的地段其中一個,父親和他的朋友都分別用一百多萬的價格在縣府特區買房,父親買巷弄內的透天,他朋友則買公寓大廈,但是過了25年後,按最近房仲網的價格,透天的價格約六百萬,而公寓的價格則為三百萬上下...(恕刪) 如果當時買的是現在中正特區的農地現在不就賺翻了千金難買早知道別考慮那麼多啦!喜歡就買嫌貴那就不要勉強買!!!
樓主的想法跟我一位朋友類似,經濟許可誰不想買產權獨立的透天。whitemyth wrote:如果板上的各位,想要買透天,小弟我會建議至少地坪要有35坪以上,因為日後要重建需考慮到容積率的問題,以後小孩長大了,也不需要再考慮換屋,即使是三代同堂空間也是足夠的,以後經濟許可時,要重建也不用被建商多撥一層。(PS:文中所指的透天的是產權獨立,而不是那種社區型別墅)...(恕刪)
Kevin330 wrote:如果當時買的是現在中...(恕刪) 我想你誤解了,我嫌貴並不是因為不願意花八百萬去買房子,而是覺得花八百萬買一個二三十年後會變成老舊不堪的大樓,到時殘值不知能剩多少,感到不值。我寧願花八百萬去買地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建物,殘值勢必比老舊大樓還高。
coolplus wrote:當初如買在中正特區的...(恕刪) 謝謝你花時間看完我的文,但我不是指針對74年低房價時舉例,我同時也就78年高房價時做一比較。你說的沒錯,現在賣六百萬,以現行情想換個環境更好的透天,是很拼,但是我想問的是如果當初買的是大樓,你現在想賣,連五六百萬都沒有,是不是更難去換環境更好的透天或是大樓?
10/09 10:00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北桃園生活圈移轉的歷史(從以往的站前特區、縣府特區、東區(清溪國中附近)到大有區(新光三越)到如今的藝文特區、中平特區、龍安特區以及未來可預見的經國特區或是高鐵特區、航空城),這裡面最大的獲益者是誰,是建商,只要喊個XX特區,當初取得的低廉土地馬上就可以翻好幾番,你我都隨著建商的腳步置產,我們賺了錢了嗎?或許有,但是這利潤應該是來自於在屋齡還不會很高時,伴隨商圈的興起而進行買賣所產生的,但是如果你的大樓是自住,二三十年後再來賣,會賺到錢嗎?畢竟,這裡不是台北市,桃園還有太多地是可以開發,到時這些藝文特區的大樓逐漸老舊,如果藝文特區又沒有公共交通建設、大型百貨的進駐,再二三十年後是不是變成現在我們眼裡的縣府特區呢?你有看過建商買桃園住家大樓來囤積嗎?我只有看到他們在養地,既然如此,為啥我們要成為讓他們養地的元兇,用同樣的新大樓的售價去買個透天,至少不用每次買房都被建商剝削,資產也可能較保值並傳給下一代,我們現在買房已經很辛苦了,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也不希望我們的子女又要像我們終其忙碌一生只為了一個窩。
whitemyth wrote:但我不是指針對74年低房價時舉例,我同時也就78年高房價時做一比較。...(恕刪) 你講的,我懂。問題是現在不是民國74年,再回到透天厝只要百來萬的機率接近零。民國78年起漲後所購買的透天,之後腰斬的案例也很多喔。74年起漲前所購買的公寓,(那個年頭,桃園公寓少,以台北公寓為例),報酬十倍以上多到數不清。這二個時間點,根本不能拿來相比。whitemyth wrote:但是我想問的是如果當初買的是大樓,你現在想賣,連五六百萬都沒有,是不是更難去換環境更好的透天或是大樓?。...(恕刪) 認為起漲後買集合住宅的人,到目前都是只有一間房子?也許該換個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