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買房,反正自住沒差,真的沒差嗎????


whitemyth wrote:


我會想發表這篇文...(恕刪)


想更正一下樓主,西門國小是音樂班,桃園國小是美術班...
我知道是因為我就是西門國小音樂班的校友..
whitemyth wrote:
民國74年隨著父母親來到桃園,房價當時屬於低點,在那年代,縣府特區算是桃園最好的地段其中一個,父親和他的朋友都分別用一百多萬的價格在縣府特區買房,父親買巷弄內的透天,他朋友則買公寓大廈,但是過了25年後,按最近房仲網的價格,透天的價格約六百萬,而公寓的價格則為三百萬上下...(恕刪)

如果當時買的是現在中正特區的農地
現在不就賺翻了
千金難買早知道別考慮那麼多啦!
喜歡就買嫌貴那就不要勉強買!!!
做人好難~做好人更難!

Kevin330 wrote:
如果當時買的是現在中...(恕刪)


恩恩!!~ +1.

房屋還沒真正成交賣出前,值多少錢都只是數字,都是心裡安慰?

就像股票,還沒賣出前都還是一張紙!!~~

單車除了常騎,就是要整理的美美的,心情會更happy.
言之有理,但此一時彼一時,能買得起透天焉能放過,價格高的大樓附近的透天更高價,所以地段還是重要的,我相信我老家的透天三十年後應該也沒有多大的漲幅,因此大家的眼光都一樣才會奇貨可居吧!
當初如買在中正特區的透天,現起碼高於六百萬許多,甚至數倍。

民國74年, 不管買什麼房子,幾乎都賺吧,拉個起漲後的案子來比,怪喔。
再說;現在賣六百萬,以現行情想換個環境更好的透天,也是很拼喔。



樓主的想法跟我一位朋友類似,
經濟許可誰不想買產權獨立的透天。
whitemyth wrote:
如果板上的各位,想要買透天,小弟我會建議至少地坪要有35坪以上,因為日後要重建需考慮到容積率的問題,以後小孩長大了,也不需要再考慮換屋,即使是三代同堂空間也是足夠的,以後經濟許可時,要重建也不用被建商多撥一層。

(PS:文中所指的透天的是產權獨立,而不是那種社區型別墅)

...(恕刪)

Kevin330 wrote:
如果當時買的是現在中...(恕刪)


我想你誤解了,我嫌貴並不是因為不願意花八百萬去買房子,而是覺得花八百萬買一個二三十年後會變成老舊不堪的大樓,到時殘值不知能剩多少,感到不值。我寧願花八百萬去買地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建物,殘值勢必比老舊大樓還高。

coolplus wrote:
當初如買在中正特區的...(恕刪)


謝謝你花時間看完我的文,但我不是指針對74年低房價時舉例,我同時也就78年高房價時做一比較。你說的沒錯,現在賣六百萬,以現行情想換個環境更好的透天,是很拼,但是我想問的是如果當初買的是大樓,你現在想賣,連五六百萬都沒有,是不是更難去換環境更好的透天或是大樓?
10/09 10:00
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北桃園生活圈移轉的歷史(從以往的站前特區、縣府特區、東區(清溪國中附近)到大有區(新光三越)到如今的藝文特區、中平特區、龍安特區以及未來可預見的經國特區或是高鐵特區、航空城),這裡面最大的獲益者是誰,是建商,只要喊個XX特區,當初取得的低廉土地馬上就可以翻好幾番,你我都隨著建商的腳步置產,我們賺了錢了嗎?或許有,但是這利潤應該是來自於在屋齡還不會很高時,伴隨商圈的興起而進行買賣所產生的,但是如果你的大樓是自住,二三十年後再來賣,會賺到錢嗎?畢竟,這裡不是台北市,桃園還有太多地是可以開發,到時這些藝文特區的大樓逐漸老舊,如果藝文特區又沒有公共交通建設、大型百貨的進駐,再二三十年後是不是變成現在我們眼裡的縣府特區呢?

你有看過建商買桃園住家大樓來囤積嗎?我只有看到他們在養地,既然如此,為啥我們要成為讓他們養地的元兇,用同樣的新大樓的售價去買個透天,至少不用每次買房都被建商剝削,資產也可能較保值並傳給下一代,我們現在買房已經很辛苦了,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也不希望我們的子女又要像我們終其忙碌一生只為了一個窩。
whitemyth wrote:
但我不是指針對74年低房價時舉例,我同時也就78年高房價時做一比較。...(恕刪)

你講的,我懂。
問題是現在不是民國74年,再回到透天厝只要百來萬的機率接近零。

民國78年起漲後所購買的透天,之後腰斬的案例也很多喔。
74年起漲前所購買的公寓,(那個年頭,桃園公寓少,以台北公寓為例),報酬十倍以上多到數不清。
這二個時間點,根本不能拿來相比。

whitemyth wrote:
但是我想問的是如果當初買的是大樓,你現在想賣,連五六百萬都沒有,是不是更難去換環境更好的透天或是大樓?。...(恕刪)


認為起漲後買集合住宅的人,到目前都是只有一間房子?
也許該換個思考方向。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