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站大廳(後站)>萬壽路出口>前站廣場
萬壽路出口較小,可暫停的空間也不大,
之前還有人說在這接送會被車撞.可見這地方並不是非常適合.
而前站廣場就更不用說了,
風雨走廊年底才完工,而且不包括電梯出口到站前廣場這塊.
風雨走廊完工了一樣沒遮蔽.
而前站前兩出口(站前廣場、萬壽路)都需繞行經跨站天橋後才可到達,
有需要的旅客上下月台後,就近在後站大廳等候是最為方便,且後站外有差別費率的汽車停車場,停30分鐘以內免費.
實在無需一直要殘障人士捨近求遠的下雨天還要人到前站出口等候
臨時站站體、兩個月台皆位於後站,
前站近還是後站近,這是看一下位置圖就可以明白的事,
「桃園臨時站停車場」
第1小時50元(停車未滿30鐘免費,第31至60分鐘50元)、
第2小時100元、
第3小時150元,
爾後每小時收150元(採半小時計價);
設有路邊停車格路段汽車每小時30元(每半小時15元),移動車格重新計費,機車不收費。
請注意:"移動車格重新計費",這也是防止有人長時間佔住停車格的方法.
真的有需要的旅客(大件行季、下雨天、行動不便..等)進出站,
家人朋友在後站,那直接後站等,沒什麼問題,
如果在原本在前站,家人朋友車子開到後站等待,
比起行動不便的旅客要自已繞了一大圈,再到到站前廣場、或擠在小小的停車空間要方便多了.
這是需要同理心的.
如果缺乏同理心,就難怪有網友會想出要殘障人士從後站繞到前站,
出了前站出口後再進去舊站工地等待家人的動線.
行動方便的旅客,前後站差別有限,就是多走幾步路罷了
若要等人加逛街,請把車停好,勿做錯誤示範.
如果每個人都沒有公德心的以為我只是暫停一下沒關係,
老婆,你去逛個新光遠百,我在車上沒關係,
那再十個廣場也不夠用.

前站廣場汽車臨停車位,就這兩排.
萬壽路出口,三個臨停車位
而後站的規劃

這很明顯了吧.
鄭文燦所說的八成前站、二成後站,是桃園站以前從來沒有後站出口,
全部都是從前站進出桃園車站
桃園臨時站有了前後站三個出口,比例當然就會改變
對有需要的人,這就有差別了.
但對一般大多數人而言,臨時站頂多只是多走幾步路而已,沒什麼影響
桃園舊站只有一個出口,往前站的、往後站的、要人載的、坐公車的、走路的,
統統從同一個出口出來,
所以汽機車臨停,最直覺的,就是在唯一的出口外面,
但是臨時站啓用後,這就不一樣了,
臨時站有規劃新的汽機車等待區,
原本舊站的汽機車等待區,反而成為了最遠的動線
往前站的,根本無需再進舊站,
出前站出口後,走遠百人行道就可以離開站區了.
這就是為什麼臨時站啓用最終根本無需什麼風雨走廊,只需利用原有的遠百前人行道即可,
因為對大多數人,這就已經足夠了.
從以前的唯一出口,100%由前站進出,
現在變成了三個出口,
什麼因素都還不用算進去,站前廣場的負擔就已經是原先的八成以下了.
站前廣場的負擔無庸置疑的會減少許多.
如果這樣對某些人來說叫做廢棄前站,那這樣思考邏輯似乎和"大多數人"不太一樣.
也已經很多人對你說過了,請你別再自稱"多數人"了,你唯一能代表的,只有你自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