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之裂縫則是雙柱之間伸縮縫,因水泥澆置溢漿形成不規則的裂縫。非屬結構體範圍,結構安全無虞。
https://tw.news.yahoo.com/%E9%A9%9A-%E7%89%86%E9%9D%A2%E4%BC%B8%E7%B8%AE%E7%B8%AB%E5%87%BA%E7%8F%BE%E9%BE%9C%E8%A3%82-%E5%BB%BA%E5%95%86%E5%9B%9E%E6%87%89%E7%B5%90%E6%A7%8B%E5%AE%89%E5%85%A8%E7%84%A1%E8%99%9E-005901378.html
不太懂,所以沒事? 沒事會搞到上新聞?
路人39 wrote:
你們都沒有錯, 只是措辭讓彼此誤會了
redshoulder要加注是"基礎"材料強度不會變, 但"整體"材料強度是會因結構而變的
樓主有強調是1米和0.5米的"結構"不同
對一般人來說, 不需要說明這麼嚴謹, 所以我只是簡單舉例
他說的只有材料強度對,但也只對一半;結構強度是錯的;簡單講光是截面積要承受的力就不一樣了!!
真的要會,結構學好好的學一學,但經驗也是很重要的!!
路人39 wrote: ((有的可以, 有的不可以
看材料, 以及對接的方法或材料
對陶瓷材料來說, 以高溫燒結重新組合對接是有可能一致的
當然土木工程不可能高溫燒結(這裡的高溫是1000度C以上)
但在建築材料中, 使用某些黏結材料對接
讓對接點的強度一致甚至比原材料要強也是有可能的))
陶瓷這部份來說,我可以同意;但在金屬部分就比較複雜點, 一般來說
在鐵的部分,加溫到一定溫度,鐵的內部結晶化會改變,所呈現出來的
特性就差很多了. 就算原來的結構一樣,材料一樣,但就在硬度/靭性/
軟度差很多.
要了解更多,請自行找尋熱處理加工法.
jackboff924: {{等你找到 不將原材之分子式改變,直接接合成原材料
並且等強度的技術你成為世界結構材料學權威後,再來說這話也不遲...}}
這段話就是說明了
機械包的很多,結構和材料只是其中之一
我比較佩服jackboff924的專業
chouwu wrote:
他說的只有材料強度對(恕刪)
其實我只是早上去公司發呆等繪圖員把圖給我的小人物,無聊貼一篇而已
回家看看怎麼那麼多分冒出來....???
而我有時在修繕區給的正確工法沒人理,還被做工的包商攻擊??
其實我懂的不多,很多是我爺爺傳給我爸,老爸告訴我的。
爺爺是三峽某區攔水壩土木兼發電總工程師(那年代你啥都要會,真的)+上海華懋飯店(現和平飯店)設計者
怎麼說呢,很多東西上課學不來的,我小時候只有一個凸透鏡和水泥砂可以玩。 長大後才知道老爸的苦心,他叫我用凸透鏡看報紙看到燒起來,教我把水到到水泥上,跟我講這就是水庫,還帶我去北一女對面看法醫解剖(總統府旁邊以前是法醫解剖室) 長大後才知道他在測我的性向
因為這邊有比我更懂的人,我說說上課學不到的東西
混凝土能多家壹點點水就加吧,標準水灰比用幫浦車保證出問題。因為一型水泥的特性問題,水膠問題(專業人士自然了解)
早年用人工灌反而沒這問題,因為速度慢,不容易卡到鐵絲等物...
這都要怪幫浦車的出現,越是先進,人力越少,越容易出問題(民國57年才有幫浦車)
就我觀察,認真做的工程,多半在灌漿上卡到陰。
我發這文只是覺得好笑,某些人不用太再意。來說點更好笑的吧,小時候陪我爸去板橋江子翠看工地,回程時看到有建築物、正面四根柱子倒吊的.... 我就問我爸為什麼長這樣? 他老人家很淡然的說,泥水工會處理.....
我不知道那是誰蓋的,那批房子現在還在,快五十年了也沒倒....
此建案會不會倒,我說不會,但會分離、下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