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PO水果日報部分新聞稿供参考~~~~
中古屋1坪51.5萬「根本無感奢侈稅」
2011年 06月11日 【張舒婷╱台北報導】奢侈稅政策6月上路前,房市拋售潮帶動成交量、卻也拉高房價,台北市府地政處昨公布今年5月北市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共4544棟,較4月量增14.83%,其中,大同區交易量月增68.42%,高居各區之冠,但北市房價未見下滑,房仲統計北市5月中古屋成交均價,已達每坪51.5萬元,創下歷史新高。業者認為,北市房市需求仍大於供給,奢侈稅上路後房價仍難跌。
奢侈稅政策推升北市5月的房市交易量,但並未打壓中古屋房價。永慶房仲集團統計,5月成屋成交均價已達每坪51.5萬元
估第3季將走穩
業者認預估第3季交易量將會向上反彈走穩。
在PK過程中,張教授以下面內容點出多空的沒有交集之處
"我說現在不要看屋,是因為現在想砍價3成,根本沒人理,買賣雙方價格認知差距過大,那為什麼要去看?何況現在看屋只是增加市場買氣。業者只怕你不來看,不怕你不買,如果定力不夠,不就陷入含淚購屋的陷阱。
現在市場比的是一種氛圍,在未明朗化前要觀望及等待。我說不用看,他說要去看,最大差別是,看你在為誰說話。"
張教授說得話其實跟很多還要觀望的自住客心態是相同的,所以投資人的角度自然是比較偏向顏總的看法!
有興趣的可以點選外部連結多了解兩者間的PK內容
http://key88.net/article31600.html
Sunnision wrote:
這個版的多空交戰有點...(恕刪)
謝謝Sunnision大大
提供不同觀點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畢竟在網路上有不同看法觀點
在此給大家可以參考
至於每個人信服哪種觀點
就自行去研判
還是呼籲:"住房"是基本需求,不是投資工具
也不是我看不起綠政府, 而是因為這是個現實, 基於意識型態, 就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 綠黨都不可能把兩岸關係處理得好, 而這卻正是台灣命脈之所寄, 與這3年來復甦之關鍵, 李扁一共搞了20年, 難道驗證得還不夠久, 現在綠黨有哪位的才智能勝過李扁, 有把握帶領大家走出不歸路? 恕我看不出來.
所以, 最好的辦法, 在藍政府時期努力賺錢存錢, 並且把握適當時機賣房, 忘掉買房的事, 等到綠政府上來時再大膽撿便宜貨換屋, 當然, 如果是類似金融海嘯那種純經濟因素造成的景氣榮枯, 道理也是相同, 秉此原則, 穩賺不賠.
至於張教授, 我覺得他的理論是正確, 不過步調太慢, 套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 始終會跟不上, 比方他說過去買賣房子10年才1次, 現在卻1年周轉好多次不合理, 但是他有沒想到, 這就是當下的實況啊, 怎麼能拿過去的思維來診斷現在呢, 以往老一輩買一台車開幾十年, 現在年輕人一台車開多久, 以往老一輩一隻電話用多少年, 現在年輕人一年換幾隻電話, 他說3-5年會跌3成, 就算他是鐵嘴直斷, 這3-5年也久到夠大家買賣2回了, 並不是我在鼓勵短期投資, 但是在快速變化的現代, 步調慢的要贏真的很難, 一賺一賠之間, 聽他的顯然討不到好處.
另外, 少子化的確是事實, 但是我並不認為那就跟房屋的需求減少會畫上等號, 少子化的同時高齡化也在發生, 現代人觀念跟過去已大不相同, 過去普遍3代甚至4代一屋, 我估計未來普遍2代一屋甚至1代一屋, 過去普遍擠在小公寓, 現在主流則是大坪數.透天, 還有銀髮族. 單身. 不婚族等獨居者的房屋需求會大幅增加, 這些都不是過去所能比擬的, 雖然總量是增是減我也不知道, 不過我敢肯定說絕不可能大幅減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判斷, 提供版友參考而已.
william26 wrote:
還是呼籲:"住房"是基本需求,不是投資工具...(恕刪)
您的呼籲我能感受, 但是很遺憾, 現實狀況顯然不是如此.
從人類的經濟活動來看, 萬物皆可買賣, 只要有價值的東西, 就有市場交易, 也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才算, 透過各種不同形式達成的買賣才是佔絕大部分, 我們吃的稻米. 小麥. 黃豆不僅有大宗糧食貿易, 還有期貨買賣, 甚至期貨指數選擇權等等各種不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形式, 每一種也都有人在投資, 某些進步國家的不動產也已經證券化, 可以方便權利的移轉程序, 降低交易成本.
到底怎樣才好, 端視政府管理態度與在地人民的認知接受度, 沒有標準答案, 而且可以確定的是, 即使政府管理制度上做了限制, 那些交易還是仍然存在, 只是轉入地下, 這就是人性, 古今中外皆然,==>只要有錢賺, 殺頭的生意都有人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