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桃林鐵路的未來

桃林鐵路
2018~2019年間的新聞:
三階段工程 預計2020年全段完工
市長鄭文燦表示,桃林鐵路乘載著許多人的記憶,後續路廊活化工程將持續進行,二○二○年將舉辦桃林鐵路藝術節。
桃林鐵路的未來

逛過完成的這一小段,整理得不錯,至少不是雜草重生,但有點單調。
沿線不少景點,但走路幾十KM應該是走不到,不知道,到時會不會有什麼配套的交通措施。

更新一下:2019年2月
鄭文燦表示,由桃園推動活化路段有10.3公里,期盼全線完工後,達成後巷翻轉、綠色交通、休閒綠帶、景點串聯、都市縫合、交通替代等6大目標,將來鐵路活化、捷運綠線完成,市府將評估推動輕軌的可能性。

捷運工程局表示,今日動土的是第二階段成功路至大坑路段,全長約5.3公里,工程包含中央補助款8100萬,共2億1,860萬元,預計明年5月完工後,搭配大檜溪公園、煉油廠南門綠地景觀改善,將成為桃園闔家出遊、運動休閒的熱門首選。
明年? 所以2020年煉油廠到寶山、成功路這段~應該就整理好了。
雖然火車沒了,有點可惜,但多了個地方走走。
2016-12-05 0:0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桃林鐵路
目前正在進行的是這個工程喔
https://goo.gl/nzovpG


桃林鐵路(三元街至健行路)雨水下水道工程,要取代農業時期的舊排水系統,並把水排入南崁溪。

鄭市長表示,桃林鐵路的工程分為三類,包括地底下的自來水公司自來水幹管工程、市府水務局排水系統工程,以及地面上的自行車道及休憩綠帶工程。由於這三類工程皆利用桃林鐵路廊帶,彼此具關連性,經市府協調後,決定施工順序,先進行自來水幹管及排水箱涵工程,之後再辦理自行車道及休憩綠帶工程,以避免自行車道完成後再度開挖。這三類工程,可以解決缺水、淹水問題,並提供休憩空間,紓解交通車流。


預定明(106)年5月前完工
之後才有可能會進行後續自行車道或汽車道的規劃吧

桃園人還有得等囉!



建高架快速道路好了。在桃園出門都也開車
道路的建設跟不上汽車成長的速度,應該是要鼓勵民眾多利用大眾運輪工具及綠色運具,減少汽車數量對環境造成的衝擊,而不是一直蓋馬路配合汽車的成長,一台汽車在馬路上開就佔了6台機腳踏車的空間,而且大多數只有一個人坐在車上而巳,這樣的情況再怎麼加蓋馬路都很難疏解雍塞的交通,改變民眾用車的習慣才是解決交通雍塞的根本
請參考丹麥哥本哈根的啟示
單車天堂! 丹麥單車數量首度超越汽車
2016/12/02 19:00 馬慧娟 綜合報導 / 北歐
北歐國家丹麥,鼓勵民眾騎單車通勤,據官方數字統計,上個月丹麥哥本哈根每天使用單車約26.5萬輛,首度超越汽車25.2萬輛。
據《澳洲廣播》報導,丹麥科技環境官員認為,這是政府投資奏效,「不過很明顯的,這也挑戰單車道的容量」。哥本哈根市去年被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外,更是全球城市交通借鏡,政府投入超過10億克朗(約45億元台幣)打造單車計畫,像是移除停車場,規劃無車日等等。
哥本哈根民眾連冬天都以單車代步。
而英國《獨立報》也報導,從19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後,哥本哈根轉而採用單車做為運輸工具,當年的汽車和單車數量分別為34萬和10萬輛,現階段平均每位居民擁有超過一輛的單車,在哥本哈根,萬事都可在自行車上完成,即便在下雪天裡也是如此。(翻攝timely網站)
http://news.cts.com.tw/cts/international/201612/201612021826967.html#.WETI0vl9670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02-dailynews-Copenhagen-bikes/
謝謝,看樣子,桃林真的有得等了。

小廷子 wrote:
桃林鐵路經過不少景...(恕刪)
鄉間河太急 wrote:
道路的建設跟不上汽...(恕刪)


鼓勵大眾運輸跟道路規劃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 並重",也不用過分期待大眾運輸,像東京的公車與鐵路已經算夠發展了,私人車輛一樣很多,而歐洲平均氣溫比台灣低,尤其冬天有的甚至下雪,本就有利發展大眾運輸 ex.哥本哈根一年平均高溫15度C以下的月份就有八個

就算要學哥本哈根鼓勵騎單車也要有足夠路寬才行,像在桃園中壢市區騎單車,根本博生命...
閔碩之家 wrote:
像在桃園中壢市區騎單車,根本博生命...

騎單車是博生命,騎機車就不是嗎?
很奇怪的是只要提到在市區騎單車,就會有人跳出來批在市區騎單車很危險
不知這樣的觀念是從何而來,有無確切的統計數據可證明
任何交通工具的使用,危險的界定應該是在於使用者的行為,而不該是使用的是何種交通工具
如果以交通工具的種類來說,單車因速度慢,從其它用路人的眼光來看,更容易預測它下一秒的所在位置,反而不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而有些汽機車速度忽快忽慢,車子鑽來鑽去這種不當的不守交通規則的駕駛行為才是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才更像是在博生命的行為
一旦真的發生事故,通常速度越快的車種,傷亡會是越慘重,要以使用的車種來區分博生命的話,騎單車也不會是排在最前面
鄉間河太急 wrote:
騎單車是博生命,騎機車就不是嗎?...(恕刪)


101年桃園交通事故分析

第6頁↓


第13頁↓


新聞

台灣推動騎乘單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公共自行車更是廣受民眾歡迎,但是你知道嗎?自行車的交通事故其實不少,而且死亡率已經從2005年的3.55%上升到2013年的6.74%,而且多數民眾騎車都沒有佩戴護具直接與汽機車並行爭道

根據警政署統計,民國100年到103年,台灣地區總共發生1萬7千多件自行車車禍,造成2萬5千多人受傷、163人死亡,台北醫學大學更針對全台10萬筆頭部外傷資料研究發現,騎自行車沒戴安全帽的死亡及植物人比例是有戴安全帽的2.41倍,而車禍死亡的自行車騎士當中,未戴安全帽者就佔了60%。

雙和醫院急診主治醫師徐嘉鴻:「我們說腳踏車的傷害,因為他有的時候可能跟一些汽車或是貨車在馬路上爭道,所以有可能就是發生一個擦撞,反而相對來說,他們的一個死亡率跟受傷的比例會比機車要高於2倍以上。」

桃園市區的街道太狹窄 對"機車族/單車族/行人" 三者來說 本來就不安全 (下圖:桃園區中正路)


要舉歐洲發展單車的例子推廣很好,但桃園不要只學半套(不...桃園恐怕連人家的半套都未達)

哥本哈根單車道



閔碩之家 wrote:
101年桃園交通事...(恕刪)

文中所提到機踏車指的是機車吧,你把機踏車當成是自行車,然後拿一個報導自行車的新聞誤導他人把機踏車當成是自行車,讓人以為自行車出事率最高,還是連你也把機踏車誤解成就是自行車
新聞中所報導民國100年到103年,四年台灣地區總共發生1萬7千多件自行車車禍,造成2萬5千多人受傷、163人死亡,這是單指腳踏車一種車種的統計,原因很簡單,因為騎腳踏車的人口近年有大幅的增加,但相對於汽機車所發生的數量還是最低,如果是以道路交通事故總數來看,光民國101年一年的受傷人數就有33萬多人,死亡人數就有2千多人,而自行車四年統計下來2萬5千多人受傷、163人死亡,四年合計下來都還不到101年一年所有交通事故所佔死亡人數的十分之一
機踏車不是單指自行車,別亂誤導
http://talas-pub.iot.gov.tw/TBfiles/101_A.aspx


鄉間河太急 wrote:
文中所提到機踏車指...(恕刪)


我不是講得很清楚嗎??

桃園市區的街道太狹窄 對"機車族/單車族/行人" 三者來說 本來就不安全

另外馬路上的汽機車的數量是腳踏車起碼100倍有....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