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桃園火車站

清朝於1887年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負責籌辦鐵路興建,被日本接收前,僅完成基隆─新竹段。但由於清朝時所興建的臺灣鐵路品質並不符合日本的需求,1895年8月30日由日籍鐵道隊員板倉勝文踏查舊線跡後提出報告,因此路線大幅變更,而舊有鐵路路基則改供道路使用。1901年改線工程中又以臺北=桃仔園(今桃園市桃園區)間變動最大,原計畫桃園的火車站是要設在八塊厝(八厝屋),但因當時的大地主反對而將車站改於現今桃園區。
日治時代桃園火車站
日治時代桃園火車站
2016-01-19 3:1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桃園火車站
一切都是命丫!

不過那地主的後代,命還是很好~~~
由於地主反對,於是鐵路由八德改線桃園;近百年之後,由於地皮炒成天價,於是高鐵由八德改線青埔。
二次原因或許不同,但從結果來看,歷史還真的是會重新上演!
八德區可算是命途多舛吧!搞到現在,交通建設還是不上不下,只是我不能理解的是,難道高鐵當初由八德改線青埔,青埔地價就沒有狂飆嗎?
小小國國 wrote:
難道高鐵當初由八德改線青埔,青埔地價就沒有狂飆嗎?

當初高鐵路線有三條
兩條山線,一條海線
所以桃園高鐵站的預定地分別是山線的八德、龍潭,海線則是中壢青埔

經過七年專家學者的評估,認為八德站的山線最具效益
當政府宣佈這項建設時,八德高鐵預定站的土地大漲
在來不及徵收的情況下,就被炒成天價
在當時行政院長郝伯村的主張下,高鐵路線一夕之間改為海線
海線無論是徵收或興建都最便宜
但缺點就是有地層下陷及離群索居問題

若照當初的規劃
東桃園八德、中壢龍岡、平鎮及大溪一帶,有高鐵
中桃園桃園、中壢、楊梅有台鐵
西桃園蘆竹、大園、中壢則是機場捷運
這樣交通建設就很均衡
不像現在整個著重在桃園最沒人口的西邊
這個議題小弟我早年也很感興趣,根據我的了解,清朝時候的鐵路是沿著現在的省道台一線走的,後來廢除的原因是因為當初的路線上下坡度太陡,不利於蒸汽火車行駛,故因此而改道成為現在的台鐵路線,而我是因為好奇為什麼台鐵的路線走得那麼奇怪在樹林鶯歌往南下繞,再突然往北上走到桃園區這樣的路徑實在太不合理了(繞遠路),如果可以一直沿著大漢溪南北邊順向走,路徑也短,坡度也小。原來最大的原因是當時的地主反對,不知此公為何許人物也,竟有如此大的權力阿!!
八德阿文 wrote:
清朝於1887年成...(恕刪)


應該不是原計畫走八德

而是像台灣高鐵一開始就有多條路線在選擇

否則日治時代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應該是要走大溪那方向
反對的原因可能兩點,1.當時的八塊厝是大米倉不可任意破壞良田。2.剛好越過太多大地主的田,大地主不同意,當時的大地主是八塊庄庄長。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