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下午和家人去藝文特區散步, 遠遠的就聽到誦經聲, 雖然我不是周遭的住戶, 但心想如果我是住在那附近, 我肯定受不了這樣的分貝。
一到了展演廳旁, 就看到一大片像普渡的場合, 一整個廣場都被供桌佔滿, 司儀(師父)用高分貝的擴音器講經誦經...旁邊的信眾人數還比不上供品的數量, 整個場景看起來其實有說不出的不協調。我是虔誠的佛道教徒, 也常到廟裡面點香, 但原本要散步的快樂心情也被這樣的場景和噪音給打消了。
藝文園區不應該是悠閒寧靜高雅的氛圍嗎? 怎麼搞得像大拜拜?
說真的, 到底當初縣府是怎麼來規劃定義藝文特區的, 一直到現在民眾還是看的霧煞煞, 號稱是桃園的信義計劃區, 但裡面的規劃有三十幾層的大樓, 也有一兩層的火鍋店, 說是商業用地, 卻只有豪宅建築而沒有購物商場, 就連週末舉辦的活動, 也是宗教活動和夜市擺攤居多。
現任的桃園市長對於道教的狂熱已經超過地方首長該有的限度, 由他主導的地方宗教活動多到令人懷疑, "這是準直轄市首府的行政層次和水準嗎?" 既然藝文特區常常舉辦佛道教的活動, 那請問基督教, 天主教, 回教, 是否也要比照辦理? 那這裡還是藝文特區嗎? 到底是藝文特區還是宗教特區?
當地民眾常常被這樣的超渡、普渡、祭改的交管和噪音所影響, 就連只有路過的行人也會反思:"信義計劃區的空地和中正紀念堂廣場會有某宗教團體的普渡嗎?" 宗教活動不是有自己的寺廟可以辦嗎? 為何要佔用或影響民眾的休閒空間和品質呢? 政府為何要主導或鼓勵宗教團體在"藝文"特區宣揚宗教理念呢?
所以, 我的想法有幾點:
1.現任市長對於宗教狂熱已經超過行政首長的限度, 首長不是廟公, 首長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有太多預算是花在"活動"而不是"建設", 你要搞宗教可以, 但請在廟裡面, 桃園多的是廟, 要幾座廟都可以。
2.不管是政府主導或鼓勵或贊助的宗教活動, 都應該舉辦在適當的場所, 不可以佔用提供民眾藝文和休閒功能的空間。
3.無論什麼活動, 只要噪音超過標準, 就要開罰, 哪怕是什麼台灣全民宇宙世紀祈福大法會, 像這種活動, 就該去體育場裡面辦!
4.好不容易有一個可以提昇桃園生活品質的公共建設, 就不應以順應民眾傳統習俗和信仰為由, 而將其功能和品質做一個下降和扭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