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爛尾議題突然重出江湖,這幾年房市大熱的情況,爛尾樓彷彿已經是很久遠以前的事情了,看了一些資料才發現其實幾年前就開始有了。
上次大批爛尾樓潮應該是1990年,那時候人稱「台灣錢淹腳目」,股市上萬點,菜籃族大舉進入股市時代,當時我是還在媽媽砸摳,但1980-1990十年房價暴漲4倍,政府開始進入打房時代,建商氾濫投資以案養案槓桿過高,加上亞洲金融危機和科技泡沫金融,直接撂倒上百家建商。
走過十年的黑暗期地產又開始復甦,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烏俄戰爭造成的缺工缺料、疫情全球封鎖、通膨井噴所有東西都上漲,最後是平均地權條例,建商現在壓力應該也很大。這一波的打房潮,希望不是「目標打倒建商,但最後苦的都是想要成家安身立命的老百姓。」
除了預售屋還有一種是都更或是俗稱「危老」的建築,放眼雙北市,應該有超過一半的房子年紀都比我大,巷子的舊公寓就更不用說了,可能年紀都直逼我爸媽。但都更真的太難,光是整合住戶就能懷疑人生,可能整合好幾年都沒進度,整合人的溝通能力、都更條件都會影響很多。
現在危老建築有有另一種比較流行的模式,只要是符合危老或是海砂屋條件,由地主自主決定同意,有點類似自己小都更的概念,在大家的土地上重建房子,政府也有提供容積政策獎勵。
費用的部分也是分為兩種
【合建】
由建商出資並建設,重新改建後地主們只拿回部分比例的房地,剩下的交由建商做出售,獲利也歸建商所有。
–優點--地主不用自己出資,算是無痛換新房子。
–缺點-- 1.建商給地主的條件可能對建商較有優勢。2.建商蓋到一半沒錢可能爛尾。
【委建】
由地主出資,委託建商協助改建,改建完畢後,依照原本持份比例,地主拿回屬於自己的房地。
–優點-- 錢是地主自己出的,比較不會有爛尾的機會。
–缺點--1.建商的獲利空間不透明。2.持份比例可能分配不均。
我家附近就有一個地主委建的案子,年底好像要準備交屋了。這兩年看房子慢慢蓋好,其實這種模式我覺得滿好也有點羨慕。我家現在是老舊公寓,平常是爸媽在住,隨著他們年紀會越來越大,膝蓋其是承受不住頻繁上下樓(關節都有退化),加上老房子真的問題超多,廁所漏水抓漏抓到懷疑人生。
讀這些資料也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說服爸媽還有其他附近的長輩,把房子外包出去重新建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