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了比較大的坪數,開發商應該要算便宜一點
以量制價,這四個字,在很多商業活動中是很常見的談判手法,以一次性的大量採購,爭取相對優惠的單品價格,不管是從事餐飲、電子商務、製造業,在原物料的進貨上,總是用以量制價的方式來壓低成本。
舉個大眾化的例子,當你走進傳統市場,肯定會看到婆婆媽媽站在攤販面前,要求老闆買十送一或是要求總價去個零頭,這種高頻的場景,每天都會在傳統市場上演,婆媽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老闆算便宜點,當然,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爭取價格我認為非常合理,我也常這樣做。
但這樣的說服方式,套用在預售屋的價格談判上,我必須老實說,並不是每次都有效。
01賣方會願意提前獲利了結,是因為貨物有保存期限
賣方為什麼會同意買方的「以量制價」,我們就前面提到的菜攤老闆來看,因為青菜會有保存期限,過期就直接報廢,這也說明賣方會有時間上的賣壓,時間一到,「價值」就如同F1賽車般,用極快的速度往「歸零」的終點線奔去,與其如此,不如以價換量,薄利多銷,先把支出的成本給回收了再說。
那房地產有什麼不一樣呢?首先,我們先排除資金問題,站在開發商立場來看,房地產具有抗通膨特性,哪怕房子價格一時下跌,只要把時間週期拉長,價格緩漲並不難。
而房地產是鋼筋水泥造,使用週期長,所以在資本雄厚的開發商眼中,預售短短幾個月,不過轉眼一瞬,很多建案在預售階段尚未銷售完畢,成屋還會持續銷售,只要銷售期限不超過三至五年,都還在開發商的忍受範圍內,只要它不缺錢。
02市場會告訴你,是否該便宜給你
實際上,決定大坪數戶型的單價高低,取決於產品在市場上的稀缺性,如果大坪數單價就該便宜,那就不會有每坪200萬的豪宅出現在市面上。
所以當產品在市場上處於稀缺的狀態,開發商在考慮土地開發的時間冗長,且相同價值的地段不容易再取得,具有難以複製性,賣一戶就等於少一戶,建商給予折扣的空間就會小。
如同颱風天過後,菜價受到氣候干擾,產量受限,青菜的稀缺性在這時,就會顯現出來,價格上揚的同時,菜攤老闆不准買方議價、因為不怕沒人買,價格就像一座大山一樣,頑固地站立在哪邊,聰明的老闆很清楚當下的青菜是非常珍貴的。
假使開發商今天把房子打九折賣你,未來它就有可能失去把房子以九五折賣給其他人的機會,這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開發商也不是笨蛋,加上現在的利率又低,持有成本很便宜,實在沒道理急著賣。
那麼,要如何判段房子是否稀缺?我們可以從市場上的供需去著手,觀察正在推的建案中,相同的坪數有多少?產品規劃如何?
某區域的3房去化不錯
某建案的3房戶型在產品力的部分,都完勝周邊同為3房的競案。
某建案3房可售戶數不多,銷售僅售下個位數,區域3房需求又大。
滿足類似條件,代表市場接受度高,基於市場熱度的催動下,也就大概能描繪出建案的稀缺性到哪種程度,同時也明白價格有沒有往下談的空間。
03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買大坪數可以買便宜?
前面有提到越稀缺代表越有價值,所以照著這個邏輯逆向思考,我們就可以得到答案,買房選擇建案時,所屬的價值性不能太高。
比方說,當某個建案的坪數多元,大坪數在整個建案的坪數所佔的配比較低,像是
小坪數佔個案可售佔比70%,大坪數30%
在這時候,買方就有條件跟賣方談價,因為很多中高總價的住戶不喜歡跟小坪數的住戶住在同一棟,通常遇到這種建案,負責銷售的代銷就會把單坪的價差做出來,因為大坪數在這類型建案中的銷售難度會較高,而買方就有機會用較低的單價購入。
相信看到這邊,很多朋友心中會產生疑問,既然建案價值沒那麼高,那還值得購買嗎?
所謂的價值,其實是相對的
我們先預設某建案的產品力在該小區內可能已經算是數一數二,但如果把視角放大至整個行政區,該建案的產品力可能就不值得一提,其價值就會被市場上同性質的建案給稀釋掉,因為買方有比較多的選擇,並不是非買不可。
但這並不能說明這建案不值得購買,也不能說這建案不夠好,只能說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下,買方有很多選擇,如果把時間點往前拉或往後拉,或許這案子就是炙手可熱的熱銷個案,所以建議把評估的眼光放得更廣,況且,就現階段來說,還是有很多對買方有利的條件,因為該建案是屬於買方市場,銷售端會比較沒有那麼強勢,這樣我們就有更多跟開發商議價的資本。
“我認為真正稀缺的建案,我們往往不能要求開發商便宜賣,畢竟市場供需擺在那兒,賣方產品越稀缺,就會有較大的話語權,我們能做的就是挖掘被市場低估的建案,就像價值投資一樣,並且針對自身的需求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房子,畢竟每個人對於買房都應該有不同的買房觀。”
歡迎點擊👇👇👇
雜魚的FACEBOOK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