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區地勢西高東低,行政區南北狹長,不利於發展。地形分布可概分為「山仔腳山塊丘陵」與「大漢溪沿岸平原」,西北側與桃園市龜山區及鶯歌區間為「山仔腳山塊丘陵」,主峰大棟山海拔405公尺,又稱龜崙山或橫坑仔山。大棟山向東南延伸成兩座小丘陵,大同山與青龍嶺。位於大同山與青龍嶺的南寮福德宮與青德宮,已成為樹林區區民休閒及健行的主要去處。全境25公尺以上山坡地約佔37.6%,主要分布在三興、東山、坡內、獇寮、樂山五里,較不利於都市的發展。中部有縱貫鐵路貫穿,由東北直下西南,長久以來一直對樹林區的交通造。(以上資料維基百科記載)
捷運局近日在樹林區舉辦了6場樹林鐵路立體化可行性研究地方說明會
包含整個原線地下化/原線立體化/鐵路牽移新線 等說明
現場反對牽移的聲浪很大,不過據我了解,反對的人大多是住火車站周遭的居民
一方面擔心牽移後商圈沒落,一方面也擔心房價受影響....等
不過就站在中立的立場來看整件事,簡單分3段來盤點說明
1.原火車站地下化-
原區域複地過小,街道狹隘,與捷運無法共構,拆遷戶數量多經費及糾紛因素存在
2.鐵路立體化
概念來至於類似空橋,人車可分流,經費最省,但是複地小還是無法得到有效的改善
3.鐵路牽移新線
能與萬大捷運,腹地夠大,整體交通效益大,雖然鐵路牽移經費高,但是拆遷戶相對少
整體預估還是會比原地下化經費少
補充說明:
1.鐵路新線預計移往大安路及中正口
2.雖然顧問公司評估鐵路牽移經費比原線地下化來的高,
但是我認為拆遷戶的問題才是最大不確定的支出,整體預估下來
應該還是會比原地下化經費少
不過就以邏輯性的發展差異會是:
牽移新線 > 地下化 > 立體化
鐵路一直是讓樹林發展的阻礙,我個人是贊成牽移的!!
(1)改線立體化經費較省
(2)改線立體化省掉蓋臨時軌與臨時車站,工程期較短
(3)改線立體化省掉蓋臨時軌與臨時車站,徵收的土地與住宅比較少
(4)原線立體化對原市區平面道路交通衝擊大
(5)新車站所臨的大安路/中正路(六線車道),比現在樹林車站所臨的中山路/鎮前街(二線車道)要寬很多,車站可以發展的空間足夠,對汽機車到車站載客的交通容受力也比較大
回應#7樓網友的建議路線:
(1)這路線從溪城路轉中華路,中華路轉八德街,八德街轉鎮前街,這樣短的距離空間轉了"三次"90度角,要考慮迴轉半徑,尤其樹林線這邊是高架化,短距離轉了那麼多大角度,勢必可能要拆一堆房子,否則在工程上可行性不高,其次是網友建議部份路段走台鐵原線,那勢必要台鐵改線立體化"完工以後",原台鐵路線才能拆除繼續去蓋捷運,再加上捷運改線要重跑計劃書與環評審核...等等,真的要等捷運通車起碼保守預估要20~30年以後的事
(2)現在規劃的樹林線靠近山邊的車站只有八德街與大安路口那一站,但那一站可以提供大安路/備內街/育林國中一帶..到泉世界這區域民眾搭乘,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鳥,反而網友建議的路線從八德街與中華路口那一站就直接到現在樹林車站那一站,對於文化街以南/育林國中到泉世界這一區域的民眾來說捷運車站變得很遠了

至於樹林家商那一站已經到潭底,雖然西邊也靠近大同山脈(其實也只有西邊藍線以西那一塊是山區),從保安路到武林國小一帶也是該站提供的服務範圍,東邊更是吃到文林里/保安里那邊人口多的地方

(3)溪崑地區規劃公車接駁搭捷運
(一) 到溪城路口那一站:從沙崙國小/溪北公園到現在的樹林車站約600公尺跟到溪城路口捷運站580公尺差不多。
(二) 到樹林家商或中正路/大安路口那二站:溪北路以北的篤行路二段一帶到捷運站距離約1000公尺 (參考距離 : 木柵秀明路一段到萬芳醫院站1500公尺,木柵木新路到萬芳醫院站2000多公尺,板橋中正路一帶到捷運板橋站1000多公尺)
(三) 到亞東醫院站:搭藍線公車到亞東醫院站轉板南線可能都比上述搭萬大線來得方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