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蘆洲曾是台北湖的中心

http://www2.dorts.gov.tw/news/newsletter/ns276/276-04.htm

捷運局寫的,還挖出一些佐證照片
只希望台北不要有規模6以上的地震
不然土壤液化,很多房子都慘了


從「康熙臺北湖」談蘆洲線施工挑戰


清康熙年間,西元1694 年4 月24 日台北盆 地發生芮氏規模7 的大地震,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 處土層瞬間液化陷落,產生了深達三至五公尺, 面積超過150 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湖」,湖水淹 沒區域包括現今五股、三重、蘆洲、社子島、士 林、北投等地區,而湖中心就是現在的三重、蘆 洲地區,淹沒時間長達約一百多年至清嘉慶年間 才開始淤塞,形成沙洲及河道。另根據中央地質 調查所在蘆洲之鑽探研究顯示,蘆洲地表下18 公 尺土壤沉積年代約只有100 餘年,甚至曾鑽探到 未腐爛的麻繩。
因此本局在捷運蘆洲線規劃之初,即預估將 來蘆洲線施工將遭遇與臺北市區初期路網施工更 為軟弱之地質狀況並預為擬具因應措施,加上蘆 洲線施工廠商( 鹿島/ 榮工/ 泛亞,清水/ 太平洋) 為相當有經驗之捷運施 工廠商,然在後續施工 過程中仍面對蘆洲地區 軟弱地層變異性之重大 挑戰。
照片一:蘆洲線地下車站開挖15至20公尺間土層屬含水量高之粉土質黏土,擾動後容易液化形成泥漿狀態,施工困難。
照片一:
蘆洲線地下車站開挖15 至20 公尺間土層屬含水量高之粉
土質黏土,擾動後容易液化形成泥漿狀態,施工困難。
首先在施作地下車 站站體擋土連續壁時, 就發現在地表下0 至5 公尺及地表下15 至20 公尺,這二地層中發生 多次連續壁溝壁坍孔事 故,其中地表下0 至5 公尺應屬回填層,孔洞 及建築廢棄物多導致坍 孔較容易理解,然而地 表下15 至20 公尺此層 地質在分類上屬粘土 層,為何仍發生多次坍 孔事故。經進一步地質 鑽探分析,此一地層應 為「台北湖」湖底淤泥 層加上粉土/ 粘土間層,因此土層變異性相當大, 土層含水量接近液性限度,屬無塑性粉土,該層 土壤如經擾動很容易液化形成泥漿。加上該地層 中含有原沉積於湖底之大小流木,更增施工困難 度。後經檢討將連續壁導溝壁於地表下15 公尺至 22 公尺間施作地盤改良方克服坍孔問題,順利完 成擋土連續壁。
照片三:潛盾機內泥漿噴發之意外狀況
照片三:
潛盾機內泥漿噴發之意外狀況
照片五:流木碎片卡住潛盾機切齒(出坑後拍攝之照片)
照片五:
流木碎片卡住潛盾機切齒
(出坑後拍攝之照片)
照片二:蘆洲線地下車站開挖時發現之巨型流木
照片二:
蘆洲線地下車站開挖時發現之巨型流木
照片四:潛盾機機體自轉無法回正而傾斜。
照片四:
潛盾機機體自轉無法回正而傾斜。
後續進行地下車站站體逐層開挖時,證實於 該湖底淤泥層中之土壤屬含水量高之粉土( 照片 一),亦挖掘出巨型流木( 照片二),間接佐證三 重、蘆洲地區可能為「康熙台北湖」的中心之推論。 另外在潛盾隧道施工部分,亦遭遇相同之地 質狀況。蘆洲線潛盾機曾因為遭遇回填層之建築 廢棄物鋼筋而導致潛盾機故障,必須停機開倉處 理;在施工過程中亦曾遭遇軟弱地層中之水包,發生潛盾機內泥漿噴發之意外狀況( 照片三);亦 曾發生地層中流木卡住潛盾機切刃齒,導致切刃 齒切削功能降低,潛盾機機體自轉無法回正而傾 斜( 照片四、五),已完成之隧道環片因前方潛盾 機推進之巨大推力,軟弱地層無法提供適當反力 而導致已完成隧道局部位移之現象。
上述種種施工困難及挑戰,都在本局及施工 廠商努力下逐一克服,並如期如質完成蘆洲線5 座地下車站、1 座機廠、12 條潛盾隧道及1 條明 挖隧道之施工任務,實屬捷運施工團隊共同努力 之豐碩成果。
2014-08-22 15:05 發佈
趕快去買淡海或林口新市鎮吧,或是安坑山上也行。


sabarose wrote:
http://www...(恕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