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高漲不合理,建議買房要有好的心裡準備與心態

回覆文章私人訊息引用連結載入圖片引言收藏評分回報
我是新北市三重人,31歲,
目前居住在“桃園中壢市”,兩年前我在這邊買屋成家
最近打房的話題很熱,也知道很多6~7年級生會來此論壇找建議、訊息
分享我的個人淺見

個人認為打房的用詞不恰當,應是“利用稅制讓市場回歸正常”才對
最近,看了很多政論節目在討論奢侈稅,
有建商房仲業者代表表示:很多建商已經有警惕,在修正自己的作為,認為經營房產必須要有居住正義的心態
我聽了實在是快要昏倒吐血!!
這個代表說的話,就好像遇到老爸(政府)打小孩(建商)一樣的狀況,
小孩通常總是只有在嘴巴說不敢了,其實內心多半是勇於認錯,但絕不改過
為何我會這樣說,我舉一個我的親身實例

兩年前我買了中壢後火車站附件的一間31p為於9年的中古社區大樓,約社區總共約有400戶
我買到的價格,扣掉車位,平均單價約為6.6萬/p,屋主開價約為8.7萬/p
這兩年多來,中壢後火車站的房價一直低迷(因為才搬來就當上社區管委會財委,有鄰居或委員都是房仲或代書)
詭異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最近“中壢後火車站”青雲大學附近週遭(我一直強調這個區域,因為中壢前後站房價大不同)
這個區域有了三個新建案,分別開價為18萬/p、22萬/p、24萬/p!!!
再政府疾呼奢侈稅的當下,這些建商仍然高調的過分炒高房價,政論節目上那個建商代表所說的話,根本是屁
我回溯中壢後站青雲大學附近10年房價,足足跌了10年,低迷了10年
而建商令人唾棄、不恥的行為,就在我的身邊血淋淋的發生(我決不是說不能漲)
就連中壢後火車站這個區域,建商都能不顧一切,令人做噁的炒房,更何況其他更有商機的地方??
而我們這些社會的新中生代,往後真的要何去合從?

親愛6~7年級各位想買房的朋友
在這樣房產非常畸形的現在,我們的心態真的要做好調整也要做好犧牲,舉我本身為例
兩年多前我在新北市,找了一年半的房子,最後選擇落腳桃園中壢後火車站附近
原因是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我也搬過3次家,父母親也是慢慢“換屋”而走過來的。
我跟我老婆的月薪合計約為7萬
現在每個月我的房貸約13000,我有足夠的生活費去規劃:生活水電、付保險、每年去國外旅遊等等
去年我也換了車,也跟我老婆去了夢想中的紐約遊玩10天(工作壓力真的好大,我需要旅遊舒解心情)
換句話說,我維持了我想要的生活品質,現在正努力想要生小孩
真的,有了這樣的經濟後盾,很多事情不再是空想、害怕,甚至我們最近正討論如何創業等等
要是兩年多前,我選擇新北市的老舊公寓翻修,我可能現在貸款超過500萬,更不用談生活品質了

當然我也有所犧牲
我們夫妻倆的工作都在台北,一個開車,一個坐火車,每天兩人各自都要花費約兩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的時間
另外,我的爸媽都還在新北市三重,也要離他們很遠
我最後還是選擇用時間換取金錢。現在多數人無法接受自己離工作地點很遠,花費交通時間太久。
但,這就是我所要分享的:要有所選擇,要有所犧牲
在工作壓力這麼大的當下,我選擇了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我的個人淺見,給大家參考

對了,雖然最近房市比較冷,
還是建議有意買房的朋友,多少要去看,要去接觸
絕對要戒急用忍暫時不買,目的是親自瞭解市場(不然你怎麼知道你去看的時候,房價真的有鬆動或有下降?)
把看屋看房當作一種休閒活動,對某些房仲、代銷人員高姿態的不良態度視而不見
清楚掌握你看屋的目的及需求,慢慢累積看屋的經驗
不久的將來,真正遇到理想的標的時,才能更客觀、更從容面對


歡迎任意轉貼我的文章,請全篇轉載,不得截取片段斷章取義
2011-04-16 12:14 發佈
建商、財團、投機者如果有良心,天下就大同了!!! 別傻了!!

從反投機到無歧視的居住正義
2011.04.19 01:42 am

立法院迅速通過奢侈稅法,行政院可能提前至六月一日開徵。實施奢侈稅制的意義,其實不只在為飆漲的房價「退燒」,更代表了台灣政治思維進行了一次重要的修正:施政必須更向中間及弱勢調整,才能維持社會公平與正義於不墜。

以往談房價,執政者都以自由市場為藉口,諉稱沒有干預空間,而無所作為。事實卻是,有限的土地及房屋供給遭到少數財團的壟斷,再加上資本家、投機客的哄抬炒作,房屋市場變成薪資階級可望而不可即的豪奢品,甚至成為打擊年輕族群奮鬥意志的社會障礙;如此扭曲變形的房市,絕不容再坐視不管。馬總統宣示要捍衛「居住正義」,原因應也在此。

從這次立法過程看,外界原預期利益團體會有強烈的干擾,結果並未出現。這顯示,朝野立委都認知高房價已成為社會隱憂,也對民眾厭憎房價炒作的心情有深刻共識。值得玩味的是,政府不過藉奢侈稅對房地投機小試身手,即對房市交易產生了可觀的抑制作用,可見市場中以屋養屋的投機客多麼猖獗。要實現居住正義,執政者可以運用的政策工具還很多,未來必須透過稅制及交易價格認定制度的改革,繼續推動房地價格結構的合理化。

例如,這次奢侈稅未將預售屋納入,無異留下一大漏洞。財政部門可擴大清查交易紀錄,來補課這類炒手的交易所得;但如果成效不彰,投機客繼續利用此一漏洞賺取暴利,立法委員仍應修法將預售屋納入。再如,現行公告地價制度極不合理,遠遠低於實際市價,造成土地增值的計算嚴重失實,尤其是圈地養地的財團享受巨額暴利,卻不必將之回饋給社會。這項制度有必要逐步調整,把國父提倡的「漲價歸公」精神找回來。

所謂「居住正義」,說易行難,這其實也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而需要社會大眾共同的理解與投入。以台北市正在推動的「社會住宅」為例,不論是在市中心規劃的「小帝寶」,或預定在木柵郊區興建的住宅,都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反對設在當地。這或許是區位選擇不當,或者是市府未做好溝通協調;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反映了市民對於社會住宅的排斥與不信任,認為社會住宅將影響整個社區的房價市值及居住品質。

這種「別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其來有自,但並非無法化解。重要的是,政府要拿出有說服力的社會住宅興建及管理計劃,來爭取社區居民的認同支持。同樣重要的是,民眾要放寬自己的心胸,放下階級高低乃至貧富差異的差別心,來迎接不同住房政策下的鄰居。只有在無歧視的氛圍下,才是建立社區共同體、實現居住正義的終極樂園。

經常往來兩岸三地,或有跨國生活經驗的人都會注意到,台灣是一個階級較不分明、社會相對公平的國家,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成就。但近年產業發展的失衡,加上稅制的重商、房價的過度炒作,正逐步將原有的公平帶向失衡,才如此讓人憂心。政府此時推出奢侈稅,除了打擊投機、穩定房價,更宣示了政策上轉向「照顧弱勢」的意涵,這個從「富」到「均」的變化,值得繼續推升。

奢侈稅的推動,只是實現「居住正義」的一小步,對台灣整體社會正義觀念的改變,卻是一個大啟發。對政府而言,這顯示執政者在政策上有很多積極角色可以扮演,不能以奢侈稅為已足;對投機客而言,這意味短期炒作可以休矣,請尋找別的標的去投資;對建商而言,要打造更合理、人性而合宜居住的房屋,不要再一味誇耀豪奢及高價;對一般民眾而言,要理解無殼蝸牛及通勤族的痛苦,請給社會住宅一個機會,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其間居民。


Godsraven wrote:
建商、財團、投機者如...(恕刪)


傻??
這位仁兄恐怕罵到很多很多想買房、在看房的人喔!!
不知回文的用意為何呢?請別謾罵或筆戰~

我發此文的主要用意在於,闡述親眼所見的社會亂象,也提供一點小小的個人建議與方向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