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我認為炒過頭


daniel33492003 wrote:
尤其林口、三峽、淡水等地,愈來愈多產品走頂級路線,每戶動輒要7,000萬、8,000萬元(恕刪)


最好是每戶動輒7-8千萬...
加料也不是這樣加的
景氣為何會循環這本書裡面有提到(p.134)
房地產一個循環大概18-20年
房地產的循環特性是
非常緩慢但波動極大
(該書所提出的103年數據中,波動幅度甚至超過趨勢線的500%
1836 年以11000美元買進一筆芝加哥土地,在1840年,以不到100美元的售價賣出)

所以,大部分以短周期來看價格波動者會認為打房無效
甚至房價永遠不會下來
大部分在房地產賺到錢的,並沒有經歷過空頭的洗禮
在房地產虧到破產的,今天也沒機會在這跟你說了

1976年,英國國家經濟發展局提出一份報告指出
"就投資的大方向看來,民間房地產的投資是最不穩定的,甚至比投資工業界的製造部門更不穩定"

位於巴塞隆納的國際清算銀行在2005年的第21號報告指出
"40% 的房地產榮景都已崩盤收場"
以繁榮後崩盤的機率來說,股票是16% ,房地產的崩盤率遠大於股票(p.330)

該書也指出(p317)
"在長達103年之中的觀察,每次房地產的危機,都引起廣泛的動盪....很多研究指出,房地產危機與一般金融危機難以脫鉤"

從李登輝時代(無殼蝸牛示威,後來因為政府的介入,造成房地產空頭...這段是記憶中的,有錯請指正見諒)
到陳水扁,到馬英九時代,也近20年了,也到了房地產循環的平均週期
要在高點繼續拱上去,請多考慮

另外,也奉勸,盜亦有道
不要藉由拱房地產賺差價來買自己的房子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上
因為你拱的不是你那間房子,而是整個區域
房地產的崩盤,更引起金融體系的動盪
房地產無法放空避險,一但反轉,很容易以崩盤方式下跌
房子是用來住的,是民生必需品,不是用來炒的
為了自己好也為大家好
請盡量不要參與炒做房地產




bis0815 wrote:
那你也不能保證每個人薪水收入永遠都一樣啊
算薪水要存幾年才買的起房子
越算越心酸

尤其還要算到金融風暴
那乾脆不要買房了...
金融風暴,除非是公務員
不然有沒有收入都還是問題


沒錯,當然也不能保證薪水收入都一樣。
我在這邊所提到的薪水買房子,是要能支撐每個月的房貸部分。

當然要自己努力去進行各種方法賺錢,獲得更佳的生活,重點還是在於風險管理。

也不是要算到金融風暴,因為沒有人知道哪時後會發生,我們要準備的反而是,如果發生了,你還能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雞蛋全放在同一籃子裡?

每個投資商品都會有所謂高點、低點,但是何謂高、低,沒人說的準,就像我之前提的,有能力、心臟大,就去拼。

投資就跟賭博一樣,有輸有贏,但是絕對不建議用身家去賭,這樣風險太大,如此簡單而已。
但現在的氣氛就是“現在不買,以後只會更買不起”

壓身家的人越來越多囉,不管是自住,投資,投機

在這種氛圍之下,身家就拿出來囉

君不見,一堆人背著20年甚至更久的房貸,是要怎麼去“理財”

這時候不算薪水多少年才買的起(繳的完)房貸,不然是要怎麼去計算?

錢滾錢不是每個人都會玩或是玩得起的方法,大部份的市井小民背了房貸以後,每個月薪水一進來就直接出去到銀行了

剩下來的錢應付才米油鹽醬醋茶之後,還剩下多少可以跟你炒房或理財?

現在物價又要漲了,大家就來看吧......只要薪水繼續不漲

錢的購買力的確越來越低,但只有一間房的普羅大眾,在可支配所得數量不便但購買力越來越降低的狀況下

還背著10幾年的房貸,你猜會怎麼樣?

不升息?只是死比較慢而已(如果爭取到的時間不是用在讓全民所得實際增加的作為上的話)

升息?好極了,財團獲利了結,房貸全民買單......下屆也不用選了

有沒有覺得現在政府跟投機客一樣,看誰是最後一隻老鼠?
deapblue wrote:
不升息?只是死比較慢而已...(恕刪)


人家中國薪水是用十趴起跳的

要跟上通膨,勉強還能說服人


在萬物皆漲 獨薪水不漲的台灣

通膨的速度應該會遠比薪水增加的速度要快很多

死的應該不會比較慢

尤其是對那些又背房貸又養小孩的上班族而言




daniel33492003 wrote:
顏炳立研判,房市泡沫雖愈來愈大,但應該不會破,畢竟房市泡沫將會直接傷害金融機構,因此泡沫破滅前,政府可能會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買房,「讓陸資包住這個泡泡」。 ...(恕刪)



你台灣人很聰明沒錯

但是人家陸資就是笨蛋來的?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bis0815 wrote:
從以前到現在
薪水都是追不上房價的...(恕刪)

是的,任何年代,薪水總是追不上房價,每個年代
買房都不輕鬆,現在最大問題是大家都喜歡買市中心,
市中心生活機能好,上下班方便,但是一來房價太貴,
大家喜歡的房子怎會便宜?二來在有限的收入下既要
買房又要維持高生活品質,食、衣、住、行、動不動
出國玩樂樣樣都要有還要好,資源有限,魚與熊掌難
兼得,但總要有所犧牲,否則只有抱怨的份。有趣的
事去年房仲統計10年前買房的那批人(約35歲),現在
還是這波買房主力,不管是換房或買第二套房,可見
財富須花時間累積。

如果買不起1千萬房子,6百萬左右房子可買嗎?6百萬
可買在新北市20坪~25 坪左右中古屋也可買在台北市
中古套房產品,端看個人選擇,一樣可以按自己需求
過得很快樂,誰規定一定要買新成屋或預售屋?有多少
實力作多少事。

很多人看到現在內湖、南港蓬勃發展,那也要20幾年
都市發展成型,20幾年前內湖、南港一坪約4~5萬,
多的是80~100多萬的房子,那時大學畢初任薪萬把塊,
跟房價比也貴啊!

內湖、南港好不好?叫您當時買您可能都不要買!南港
觸目所及盡是工業黑鄉,很少看到一棵樹,東湖地區一片
盡是飛沙走石,全是未開發不毛之地,開闢的馬路沒鋪柏油
全是鵝卵石子路,塵土飛揚,生活機能鴨蛋,那個年代上班族
如果靠自己買房大都要省吃儉用,不然怎麼付房貸?別忘了
民國70年初銀行房貸利率約9.6%~10%,銀行賺翻了!借您
100萬約7年就回本了。難怪銀行上班可以穿西裝、打領帶、
吹冷氣等著屋奴來納貢繳房貸!管您失不失業,每個月固定
還錢來,一繳就是15~20年,如不是軍公教,設若現在
35歲買房,房貸20年,就要保佑20年不失業,否則想以
民營企業薪水付20年房貸,挑戰度蠻高的。怎麼辦?
大家各憑本事囉!

現在大家一窩蜂買房除了自住還貪心投資置產,銀行朋友
說得好您買第一間房叫自住,第二間叫投資,第三間
叫投機,問題是大家認為還會再漲,不買待何時 ?
太多高額貸款容易危及自身財務,房地產買賣一刀兩刃,
有其風險,買房真的要量力而為!

以上我想表達的是與其抱怨房價飆漲,不如勤作功課:
(1)現在投資理財管道多,除了努力賺錢還要想辦法打敗
通膨,不讓自己的錢變薄,最好還可增加業外收入。
巴菲特說:「節流自己可控制,賺錢就要看運氣」 ,
年輕時很會賺錢不代表老了更會賺錢。富爸爸相關書籍
常提醒最好少到處買咖啡當飲料喝,一分一毛都是錢,
小小咖啡因子絕對會一點一滴腐蝕一般上班族的財務狀況,
花掉了就要用青春去換取金錢啊!

(2)慎選買房自住標的,20幾年前買花園X城跟買內湖、
南港價格差不多,但20幾年後差很多,難怪房地產達人
顏炳立先生在雜誌上自己說年輕時買花園X城,一路走來
看得到房產行情卻賺不到房產增值錢,時機也?命也?
同樣台北某教授10幾年前買在淡水1坪20幾萬,也是套牢,
可見買房未必能賺錢,小心才是保全之道!

daniel33492003 wrote:
顏炳立研判,房市泡沫雖愈來愈大,但應該不會破,畢竟房市泡沫將會直接傷害金融機構,因此泡沫破滅前,政府可能會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買房,「讓陸資包住這個泡泡」。 ...(恕刪)
...(恕刪)


那為什麼陸資不等泡泡破了再來買?? 到時便宜又大碗
我只能說自住而言
早買早享受
有時候買房子是一種際遇
雖然學歷跟職位薪資低 從租房到買房
自住了一段時間房價漲 自己住往往感覺是沒甚麼差別的
只會感覺水漲船高 自住房子是增值到了
不過負擔不太大就是了
當初選擇擇大坪數50坪在新北市安坑郊區選擇是對的
下一代壓力也不會那麼的大
薪水不高3萬自己貸款壓力1.5萬也不會大到喘不過氣
省吃儉用起碼是足夠生活
只能說窮人只想買塊 一席之地

小弟跟老婆的收入加起來也破十萬多,年收入近140萬左右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我還是買不起房子
目前住三峽,記得前年搬來一坪14萬,現在可以到20幾,不到兩年
只能說太厲害了
桃園中壢基隆房價都平易近人, 火車通勤時間稍長一些, 便利性會差一些, 卻不需要擔心所得跟不上房價, 如果是想買屋自住兼賺大錢, 最好是以投資眼光來看, 畢竟消費品與投資品不太一樣, 消費是看歡不歡喜, 投資是看賺不賺錢, 消費買個東西是享受與使用, 重點是錢夠不夠買, 不瞭解為何一堆台北上班族非一定要在台北買屋, 若只是圖個便利與面子, 那很不幸, 現在就是這個價位, 要享受與便利就拿錢來換, 不高興可以選擇不買, 很簡單, 就像有人覺得搭公車很方便, 有人覺得買車開名牌車才叫有品質, 居住是必要的需求, 可台北房子卻非唯一選擇, 總不成眼紅看人出入開名車, 然後在那搭公車看窗外一直向他們吐口水, 有甚意義呢?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