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sley wrote:金山 萬里 三芝 石碇 坪林 林口
沒有新北捷運
通車應該花十年
看圖知道買哪了嗎 ?
輕軌捷運可不是萬靈丹
在高雄反而很多住戶抱怨占用道路面積,影響平面車輛行駛(因為沒有高架)
說真的,台地上的大眾運輸,反而應加強BRT 「公車捷運系統」比較能讓更多民眾受惠

至於機場捷運,用另一種觀點來看待它,就不會覺得它比台北捷運差了!
因為有直達車,而林口雖然沒有直達車,卻能輕鬆在A8站走到月台另一側轉乘直達車,這種平行轉乘的設計,讓A9站到台北車站的行車時間從35分鐘縮短為28分鐘,相比於淡水到台北車站的38分鐘,林口人是不是比淡水人幸福些?

機場捷運,這條跨越3個直轄市,有直達車設計的捷運,迥異於都會區站站停的MRT,18年前機場捷運開始興建時,我剛到林口,當時機捷由高速鐵路工程局興建,還沒有高架機場捷運的龜山文化一路,疫情時減班渺無人搭到現在新聞報導A7站人潮洶湧快上不了車!也算見證這一條特別的捷運坎坷的歷史吧!🤣
- 18年前尚未有高架捷運的龜山文化一路
- 當時由高速鐵路工程局興建
桃園機場捷運其實從上個世紀1996就有「中正機場捷運」的規劃,中間歷史的沿革難以三言兩語道盡,而土建工程方面因為要跨越林口台地,有17層樓高的高架段,也有穿越淡水河河底的部分,搞了快20年終於通車,後來才規劃的高雄機場捷運(紅線)都先通車了!但這條上山下河的捷運(地理冷知識:台灣捷運最高點:林口A9站,253公尺),因為以快速運輸大台北地區的民眾到桃園機場為優先目的,沿途經過了不少原先鳥不生蛋,狗不拉屎的地方,這點也跟一般的捷運不同!

台北捷運高雄捷運等路線都是優先經過人口稠密處,但機場捷運則為了順應地勢及拉近距離,經過的A7, A10, A11等站都是原先居民很少的區域!而政府也順勢在A7蓋起了合宜住宅(最初一坪15萬),希望能平衡房價並帶動區域的發展。
機場捷運因為班次較少,班距較久, 搭乘時若能有時刻表的概念,可以節省不少等候的時間,林口台地上雖有A7 A8 A9三站,但林口區唯一的一站卻只有A9,類似林口區的火車站一般,用這種概念來搭機捷,就不會嫌等太久了🤣!但時刻表需要查詢嗎?其實不需要,因為對只有普通車的A9站而言,往南往北都是15分鐘一班,往台北從06分開始每15分鐘一班,往機場從11分開始每15分鐘一班,所以台北就是整點06,21,36,51發車,往機場就是11,26,41,56發車!
所以搭乘機場捷運要記得,往台北要66大順,往機場會11不捨,這口訣多年來不變,因為機場捷運要增班不容易呀!近日機捷想要採購新列車,但現有機捷列車搭載的號誌系統已停產,原廠商又被西門子收購,未來新舊車廂若要共用路線,須全面升級號誌系統。西門子初估,號誌升級成本高達110億元,加上購車經費,總支出恐將近170億元!!坐地起價,短時間內採購新列車難以實現,所以15分鐘的班距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口訣還能用上好幾年!😭
機場捷運,這條進出國門,連結北北桃三大直轄市近千萬人口,有直達車有普通車的非典型捷運,也是桃園捷運局的第一條營運路線,儘管初期被不少人嘲笑沒人搭,班次少,隨著疫後旅遊人潮的暴增及TPASS的推行,以及A7A9人口的增長,搭乘人數也直線上升,這條承載著遊子的鄉愁,承載著平衡區域發展的使命,承載著炒房族的希望的捷運,也將繼續向前奔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