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ta-sati wrote:
車子是停泊在 復興崗...(恕刪)
不好意思,小弟可能沒問清楚,所以您的回答小弟仍然困惑。
現在的模式,淡水到復興崗,6分鐘,北投到象山,3分鐘,因為多了車輛在重疊區域跑,
如果把這些車輛改成一樣跑淡水-象山,淡水到象山就只跑一種模式,尖、離峰只各有一種班距,而不是分成淡水-復興崗和重疊路段2種,但是因為距離拉長了(由北投象山變成淡水象山),只用現在的列車數,尖峰班距會大於3分鐘,但是淡水到復興崗就縮小到6分鐘內了?
為了達到尖峰3分鐘班距,是不是可以切開來這樣算,原來的淡水復興崗要變成3分鐘班距,比現在要多多少列車組,即是增加的部分,小弟的算法(後附,有錯請指正)是要多4列列車組,所以尖峰時增加4列車在線上跑一種模式,以達到淡水象山3分鐘班距,而4列列車並非要全部新購,因為只是尖峰這樣跑,要新購多少,就看車輛妥善率。
小弟的看法,單獨跑一種北投至某地的模式,是路網還不完整時,要兼顧中和與新店二邊的做法,現在路網趨於完整,就該回歸正常以單一模式來跑,我常走大業路527巷,也就是復興崗站與北投間,在捷運旁的道路,尖峰快開始前,都會有北投發車的列車停在貴子坑溪的橋上待命加入營運,若這些車反過來往淡水去加入營運,從機廠出來,一到忠義站就開始載客,一路至淡水,接著併入全線營運,這樣做小弟想不出來有何難處,除了前面說的需要增加一些列車組。
如果機廠設在淡水,以上的問題就都不存在了,若以機廠在北投為由,既然可以淡水起站,那有何理由不能淡水站就3分班距,最大理由還是政治吧。
-----------------------------------
增加列車的算法:(只算要增加的列車數,所以把淡水-復興崗獨立看,因為北投之後就是3分鐘了)
淡水-復興崗要12分鐘,
6分鐘班距:
淡水要每6分鐘發一班車,從頭班車起,
第12分鐘:淡水發第3班車,第1班車到復興崗,回頭往淡水。
第24分鐘:淡水發第5班車,第1班車回到到淡水,再往復興崗。
至此,5列車循環。
3分鐘班距:
淡水要每3分鐘發一班車,從頭班車起,
第12分鐘:淡水發第5班車,第1班車到復興崗,回頭往淡水。
第24分鐘:淡水發第9班車,第1班車回到到淡水,再往復興崗。
至此,9列車循環。
所以增加4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