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logne wrote:
請教諸位大大:
林口有無機會像從前的內湖、南港或是信義區哪樣,從不被看好的區域翻身過來?變成有抗跌性?
我的問題是林口能否跟從前那些不被看好的地區一樣,變成新興的天價區域
而更早之前市中心區如萬華大同區,也因為信義內湖等區的崛起現在就慢慢的沒落了?
單純就比價效應吧!
我們以新成屋來說,短短的距離,林口和台北市新成屋價差高達3倍以上。
林口靠近交流道和A9捷運站的建案,大約30~35萬/坪。
家樂福那一帶(算林口後段),大約距離A9捷運站2.5公里,距離林口1交流道1.8公里。
新建案大約22~28萬/坪
台北市的新成屋要多少?我不是很清楚,但以市中心來說好像很難有80萬/坪以下的吧!
所以我說價差有3倍!
就距離來說,
以中山區、松山區或大同區來說,
只要上了高速公路,10~20分鐘就到林口,(現在有塞車問題,期待五楊能解決這個問題。)
以松江交流道來說,到林口1交流道17.5公里。
重慶交流道的話是15.5公里。
只要有開車都不是問題!
我才剛買48坪的房子,加車位1400萬有找,但在台北買,沒個4000萬應該是不用想了。
省下來的錢買雙B都綽綽有餘!沒車就買車吧!
在地緣上,林口比較適合台北市北區的人,比如說中山、大同、松山或士林等,
原因如同我上面所講,上了高速公路馬上就到。你上個大號10分鐘,搞不好我已經到林口了。
南區比較不適合,要上1號高速公路前就有些小麻煩。
氣候也是較為詬病的問題,但我想,如果不是溼度和天冷,林口房價會更高,
這已經反應在房價上了,但我認為不足以價差到3倍!所以還有漲的空間!
講實在,台北市有乾燥嗎?也是很潮濕。
對台北人來說,內湖和南港以前真的是邊緣地帶,但現在也是天價了,
萬華、大同區曾經也是被人遺忘的地區,但現在.....也是天價了,
萬華、大同區為什麼會崛起,比價效應,總不可能和中山區等有數倍的價差吧!
就像是流水一樣,就往低處流,流滿了,再往更低處吧!
林口近幾年也漲不少,從10出頭漲到20出頭,現在連30都不稀奇了,
這我也抱怨過,但林口要低沒辦法多低了,
因為比台北市便宜太多了,所以有買盤支撐,就像我這種被掃出台北市的台北人......
未來會不會是天價?我想應該不會,和台北市一定還是會有很大的價差,
但以現在來說,不管是20萬/坪還是30萬,相較於台北市真的是太便宜了........
Obiwan-Kenobi wrote:
單純就比價效應吧!
...(恕刪)
同意。除了所謂的比價效應,我認為政府是否重視這個區域的發展也挺重要!
20年前政府早有林口新市鎮的都市計劃,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最重要的機場捷運都蓋不起來。所以看空林口的人在五年前你還是對的,很多人一開始看太好就被套了十幾年!
不過或許因為沒有心力過早開發,在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林口的大片空地反而變成最大的特色,一下子冒出各種的新成屋。而且剛好朱立倫一路從桃園縣長跨入新北市長都把林口當成寶一樣在規劃,加上一個超哈機場捷運的馬英九,林口雖然不敢說有地利之便,但這幾年應該有佔了天時人和的優勢。所以之前有人提出市中心的抗跌性論,以及新都心的抗跌性論,我認為時來運轉的林口在各種條件匯集的情形下更是兩者兼具,應該有成為新興的天價區域的潛力!
觀察幾個新興天價區域的發展過程:內湖有個科技園區,南港有個軟體園區,帶來了大量的高素質就業人口,沒想到時來運轉的林口就這麼被民視跟TVBS看上,被朱立倫順水推舟成了影視園區!而且朱市長更打算以日本台場為範版來規劃媒體國際區,他推動的中商36的案子也已被日商看上,而最吸引我注意的一件事,居然是天母的美國學校也想搬來林口! 雖然只是在評估階段,但這一連串的"奇蹟",是否代表林口的未來性已經超過很多台灣人認知的林口發展來想像了?
如大大所言,地利是原本林口發展最大的罩門,不過如果這個魔咒未除,這些不可能的"奇蹟"就不會一再發生,可見林口擠身台北內環是出現比價效應應是遲早的問題,加上區域發展的獨特性,比較其他各地的重劃區,我更樂觀看待未來林口房價的爆發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