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為何新北市早期缺乏都市規劃?

去問問台北縣時代的縣議員吧.

有些現在好像還是新北市議員.

尤其是那些經營建設公司的議員.

love168 wrote:
不是我愛聊族群問題五...(恕刪)

感覺這些言論有失偏頗!
台北市和一些大城市,
對於大眾運輸系統的迫切性,
自然高於一般城市!
因為再怎麼說,這些大城市的人一定比較多,
對於大眾運輸系統利用率一定比其他鄉鎮高,
所以先建設這些重點城市是理所當然的!
把你說的『「外省人稀少」,代換成「人口較少」』,
這樣也說的通!
所以,竟讓不要扯到強烈的政治議題吧!
以好康的公務員來說就好,外省族群就是佔多數,台灣人就是佔少數。----因為當初考公職是以省籍人數下去分配,台灣只佔中國35省中的一省,所以早期台灣人任公職很少(另外有無黑箱作業就不得而知了),好像一直到70年後才逐漸改變,不過這是政治問題,跟今天主題無關。
政府人員的短視,4年一次的任期,地主及民眾的反對,或許還有官商勾結(聽說像是今日二重疏洪道的規畫,好像原本是要從中港大排經過,因為有人在此大肆便宜購地反對,政府舊迫使五股居民搬遷,不知是否為真!)等因素造成的。
台灣除了台北市中心的路較直外,其他的路都像蜘蛛網一樣,亂七八糟

從道路建設就可以知道執政者有沒有在用心建設台灣

歪七扭八的馬路,開起來不旦費時,而且還危機四袱

長期以來,執政者在建設馬路時,根本沒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新北市昇格後,蜘蛛網的馬路如果沒改變,還是很難發展成一個有競爭力的城市。

love168 wrote:
不是我愛聊族群問題五...(恕刪)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憲法中"地方自治"的部分吧,直轄市由中央政府管轄,直接隸屬於行政院,而過去的台北縣屬於省政府管轄,加上長期的經濟發展脈絡,沒有考量到大台北"都會化"的過程,所以
對於這些衛星城鎮自然沒有納入台北都會圈的考量。這是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短視近利的結果,當然跟初期反攻的戰略考量也有關係。不過台灣不少城鎮的道路真的都是以火車站為中心,放射狀分布。新竹市算是很典型的。

另外,不是想要批評,我也沒有甚麼政治立場,只是要聊族群問題也說些有根據的吧。台北市在國民黨來之前就一直是經濟核心了,大稻埕、艋舺這些都是從清朝以前最早經濟活動的發源地,貨物從淡水河進來的第一站就是在這裡。當初劉銘傳蓋鐵路、蓋城牆也選擇目前的台北市,因為人口多、政經活動發達。而日本人來以後不也是延續此條件繼續在台北市建設嗎?諸如帝國大學、帝大醫院、北一女、建國中學、總統府等。所以後來的國民黨來了之後,繼續建設台北市也只是順應此基礎,難道還花費大筆經費去開墾其他軟硬體相對不足的作為新首都嗎?這跟省籍沒有關係吧。

而孫中山革命的原因更不單是因為滿清政府的階級制度,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階級制度早就不是非革命不可的理由了。

不要一直活在政客操弄出來的本省、外省以及藍、綠的思維裡,台灣的族群問題比這些要複雜得多了,如果love168大大您不是原住民的話,你我也都算是外來族群,經歷過多次政權更迭和獨特的殖民歷史,我們的民族觀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有興趣的話多讀點歷史,眼光才會更客觀、更宏大。




furosemide wrote: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憲法中"地方自治"的部分吧,直轄市由中央政府管轄,直接隸屬於行政院,而過去的台北縣屬於省政府管轄,加上長期的經濟發展脈絡,沒有考量到大台北"都會化"的過程,所以
對於這些衛星城鎮自然沒有納入台北都會圈的考量。這是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短視近利的結果,當然跟初期反攻的戰略考量也有關係。不過台灣不少城鎮的道路真的都是以火車站為中心,放射狀分布。新竹市算是很典型的。...(恕刪)


經費的問題....
光一個台北市的統籌分配款幾乎是等於其他好幾個縣市的總和
再加上中央政府又在北市..
要什麼沒有.就錢最多.....

love168 wrote:
不是我愛聊族群問題五...(恕刪)


老梗

沒市場了啦

發文者您好, 您的文章因以下事由已設定為唯讀狀態:

後續討論失焦離題,文章唯讀,一併進行回報記錄彙整。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