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our409 wrote:
如果台灣經濟真的一直很差
那房地產景氣又哪有好的條件阿...(恕刪)
經濟差不差,該分內需與出口這2塊來看,內需產業佔GDP 6成以上,出口佔GDP 3成以下,台灣近10年來GDP的成長都是靠出口來帶動,也就是說內需產業本身是沒什麼成長的,而出口產業的成長是超過GDP的成長(譬如出口成長10%,反應回整體GDP後只剩3%),所以經濟差應是指內需這一塊,出口產業還是很不錯的(今年除外)。
因此處在不同產業的從業人員就會對經濟好壞有不同的感受,就像台積電前幾天才說明年度要調薪15%,對很多內需產業的員工來說,15%是要調幾年才有啊?有多少人已經幾年沒調過薪了呢?
台灣這種只看重GDP數字而重外輕內的政策已經沿襲數十年了,當一堆人苦哈哈時,另一堆人口袋依然麥克麥克。再加上未來還要簽ECFA,這也是對出口有好處的,因此這堆人跟另一堆人的差距還是會繼續拉大。
根據前幾年利率緩步上的情況
房價還是依舊頭也不回的往上漲
即使金融風暴也不過殺到07的Q1的水平
更不用說政府不時"拉一把"的作風
再看看目前閣揆的想法...
期望利率上升能殺到房價不切實際
最多砍到一些槓桿太大的投資客
而且政府要抑止投機炒風的手段多的是
規定自有住宅以外房貸的貸款最多5成
自有住宅以外房屋稅調高10倍等...
太多的方案可以做了~
但偏偏政府什麼都不做
青年住宅?豪宅稅?升息?
現在的情況比較像是買不起撐在那邊
一有"合理"的價格就馬上被買走

idfour409 wrote:
看到你的第一句我就噴...(恕刪)
你要噴飯的話,那我不知道該噴什麼出來才好

謝謝你的提醒,很抱歉,剛剛回文沒有事先調資料出來看,內需果然不是佔6成,是超過6成。
給你一張圖表,資料來源是主計處97年GDP資料,表格是我之前研究GDP時做的。
表格中除製造業可能出口外,其它我看不出哪些產業是可以出口的,製造業佔GDP 22.5%,就算全數的製造業都出口好了,那就是出口產業佔GDP 22.5%,大大自行換算一下內需產業應該佔多少?

大大大概是看到黑影就開槍,大大貼的這條新聞裡面有個矛盾點,摘錄如下:
"劉憶如進一步表示,外資認為,台灣出口佔 GDP的 64% ... 劉憶如指出,消費佔GDP支出63%..."
大大不覺得假如出口佔64%,而消費佔63%光這兩項加起來就127%了,哪裡有問題呢?
我猜記者可能少寫了2個字,應該是台灣出口佔 GDP 成長的 64%,這樣比較解釋的通。
idfour409 wrote:
你的資料是主計處97...(恕刪)
你所謂的產業報告就是鉅亨網?你是那個研究單位的?

建議你看完劉憶如的全文,而不要只挑那 64%來放大。
「劉憶如進一步表示,外資認為,台灣出口佔 GDP的64% ;歐洲、美國受傷,台灣的受傷也很嚴重;但是,GDP 組成是出口順差,不是出口;出口順差佔GDP 7.5%。」
再給你看一段:來源(劉憶如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cyrliu)
「劉憶如12月10日指出,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淨出口(出口減去進口)僅占 GDP中的 4-8%,而消費占 GDP的 60%以上,其他部分則為投資與政府支出,但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卻是靠「小弟」(意指淨出口)來負責,出現嚴重的結構問題。」
「劉憶如舉例,這就像是「老大哥」 (意指消費與投資 ) 都在睡覺,只派出小弟去賺錢,哪一天小弟累倒了那這個家(台灣)怎麼辦,所以內需才是成長動力的關鍵,台灣除了重新與國際接軌外,也必須加強內需,調整 GDP的結構。」
再給你參考一段公式:
國民所得恆等式( National Incom Equation ),為一個從支出面( Expenditure )角度來計算國民所得的公式。其公式表述為:Y= C + I + G + ( X- M ) ;其中C為消費,I為投資,G為政府支出,X為輸出,M為輸入。
以上資料,我全是 google 查到的,不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