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法前 wrote:讚,不過小弟認為g4...(恕刪) 平面路線是隔離路權,引新聞稿:「輕軌的路軌可鋪植草皮並採緣石或高低差等方式與其他車道有效隔離」。所以車輛還是進不去,野狗就進得去了。看一下國外的例子:鍾副總工程司説過,愈貴愈蓋不起來,高架或地面,這應該是政府的取捨吧。看下圖就知成本可以差很多(以前旅遊時看到工人在維修,順手就拍了一張)不過小弟看了新聞稿附的路線圖,G4站還是在原來的位置,並未如鍾副總工程司說的移到淡金路這邊,不知送行政院的資料也是否如此?
orion_t66 wrote:平面路線是隔離路權,引新聞稿:「輕軌的路軌可鋪植草皮並採緣石或高低差等方式與其他車道有效隔離」。所以車輛還是進不去,野狗就進得去了。看一下國外的例子: 看了不是很了解疑問是登輝大道/中正路/中山路 開車騎車都不夠用了, 還要分給輕軌用.... 是這樣的嗎?
我猜淡金路的高架應該長得跟木柵線差不多吧,施工完車道數不會縮減。至於中正中山路,現在的都市規劃,都強調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激進一點的,就是要給開車騎車的不方便,逼你去用大眾運輸工具。中正路除了老街這段太窄,其他的車流量都不算大,,至於中山路,確實很恐怖。不過他也說了,先做綠山線跑一跑,等民眾覺得OK,開始有聲音說,中正路我也要,那時才會去做老街這裡。
orion_t66 wrote:平面路線是隔離路權,...(恕刪) 恩~看完大大的圖就比較瞭解了!不過小弟的擔憂還是在~因為左右轉,甚至哪天哪個冒失鬼開進鐵道上呢?感覺很類似敦化南北路上的公車專用道~其實普通車子還是可以開進去!想說~G4之前都是高架(也有7站)~其實之後也差沒多少站了~應該還是全線高架比較好~~否則以後後面發展起來~問題可能會不少~畢竟臺灣用路習慣不是太好!
一品法前 wrote:恩~看完大大的圖就比...(恕刪) 應該像北市公車專用道。都市鐵路運輸系統之定義及特性(路權型態)◎ 都市鐵路運具之定義※輕軌運輸系統(Light Rail Transit, LRT)1~3節車廂、具6~8車軸、多節車廂或聯結車廂、車廂長20~30m、每車廂可承載250人、座位佔20~50%、部份隔離路權、一般營運速度18~40kph、停車轉承(P+R)或開車接送(K+R)※鐵路捷運系統(Rail Rapid Transit, RRT)1~10節車廂、車廂長16~23m、寬2.5~3.2m、每車廂可承載120~250人、座位佔25~60%、完全隔離路權、一般營運速度25~60kph、停車轉承(P+R)或開車接送(K+R)、每位司機可提供較高總位數※區域鐵路運輸系統(Regional Rail, RGR)一般營運速度30~75kph、P+R或K+R◎ 大眾運輸之路權型態※ 依建造時垂直位置區分:高架、平面、降低式、隧道式路權※ 依與其他車流分隔程度區分:共用路權(C)、隔離路權(B)、專用路權(A)※ 主要分類:[革新之交通管制策略]1.共用路權(C):禁止其他車流穿越、禁止左轉、引進號誌島、etc. 等十項2.隔離路權(B):安裝緣石、使用隆起之軌道、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