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11zzxx wrote:
蓋滿房子根本就沒差,捷運用地和軌道用地明明一堆就是拆房徵收來的,
只是徵收的是你的房子還是我的房子,不可能會沒有路基,
另外用私人載具不見得比較差,要算載具成本,
一輛公車只能用20年,但是一輛公車300萬,一輛輕軌電車1億6600多萬,可以買55台公車了。
55台公車總共可以用幾年? Ans:1100年,而且每20年有新公車可用,
更不用說車廂更貴、地下化鐵路造價更高的捷運了,載客量全台最高的台北捷運營運都在虧損了,
車廂、軌道要回本根本不可能,除非票價變成跟日本一樣,但是票價跟日本看齊就根本不會有人搭,
然後又回到滿街塞車的鳥樣,講句實在話,軌道建設在炒房國就是個浪費社會資源的行為。
...(恕刪)
捷運淡水線 大部份都是走 台鐵淡水線鐵路支線 的軌道
這是台灣第一條鐵路支線。是100年以前,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開通營運於1901年8月25日, 過去常被俗稱為北淡線。
路線自台北站分歧後逐漸北轉,跨過基隆河後又逐漸轉向西北,至關渡平原西端再向北轉,最後大致沿淡水河右岸到達終點淡水站;
另有一支線自北投站向東北分歧至新北投站,稱為新北投線。
如果日本人沒蓋這軌道, 再花10年也徵收不了土地
aa11zzxx wrote:
一輛公車只能用20年,但是一輛公車300萬,一輛輕軌電車1億6600多萬,可以買55台公車了。
55台公車總共可以用幾年? Ans:1100年,而且每20年有新公車可用,
...(恕刪)
1億6600多萬????????是整列電車, 有很多車箱 , 公車只有一個車箱
例如法國的Tram-Train雙系統電車, 是地區火車, 也是市內輕軌
SNCF買Citadis 302,共買31列花費€100m,平均每列€3·2 m,1億2千萬台幣,每列5車箱,一車箱2400萬
這種雙系統輕軌電車, 輕軌只有2-5個車箱,轉彎半徑小, 可以深入街道攬客,還可以行駛火車的軌道
走市區也走鐵軌,停路邊公車亭, 也停火車站
輕軌可以有2-6節車廂, 還可以兩列Tram串聯在一起行駛,一次有10節以上的車廂,彈性很大
但是公車不可能10節串在一起跑
輕軌在運量低就用單列輕軌, 運量高時就串連發車
而且,現在新的輕軌電車可以開上火車鐵道,有雙電力系統; 反而, 花大錢去做單一軌道,重運量捷運的國家,越來越少
300萬是在台灣拼裝的柴油車? 不是和輕軌一樣使用電力,若是電動公車單輛車造價就高達一千多萬元,車體造價約650 萬元,電池250 萬元,和充電設備約100 萬元,總價約1020 萬元 電池/輪胎還是消耗品? 長久算下來不可能比輕軌省錢
aa11zzxx wrote:
更不用說車廂更貴、地下化鐵路造價更高的捷運了,載客量全台最高的台北捷運營運都在虧損了,
車廂、軌道要回本根本不可能,除非票價變成跟日本一樣,但是票價跟日本看齊就根本不會有人搭,
然後又回到滿街塞車的鳥樣,講句實在話,軌道建設在炒房國就是個浪費社會資源的行為。
...(恕刪)
車廂更貴? 分攤給50年會貴嗎?
BRT和LRT的相互比較報告非常之多
公車/BRT是初期花費雖少, 但是日後的維修,汰換,柴油污染控制的成本就會追上LRT ,輕軌LRT是初期成本高,但日後會省下來
火車的運量大, 長期成本比較起來,也比相同運量的汽車便宜
以富山輕軌為例,它的 富山地方鉄道7000形電車(1957-1965),使用已超過50年
函館市交通局710形電車,1959年登場,使用超過50年
東京都交通局7000形電車1954年(昭和29年)登場, 使用超過50年
地下化? BRT 也有地下化, 也能有立體多層的車道?
德國Essen, 電力導軌公車都能開進捷運站
Mannheim 公車開上輕軌電車鐵軌
"軌道"和"載具"是兩件事 ! 本來就能相互搭配 , 不是捷運一定地下化, 公車一定走馬路
包裝良好的台北捷運"木柵線", 說穿了其實是"導軌公車",包裝說成是捷運, 大家都相信
Essen的 o-bahn 沒包裝, 就說這是公車嗎?
所以前面講過, 有什麼樣的運量, 才搭配對應該運量的載具
而大眾運輸是解決交通問題, 不是拿來賺錢的
盧森堡大眾運輸全國免費,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只是個小城,憑什麼免費?
『我們還是習慣騎機車哩!誰要搭捷運啊?』這在20年前的北捷10年前的高捷,都常被提到
就算在巴黎也是一樣的,巴黎大眾交通運輸系統雖然覆蓋率相當高,但每日使用率不過20%,汽車使用率卻高達43%。
巴黎大眾交通運輸系統的經費來源,原本就有超過3分之2是來自地方政府的補助和其他財源,售票收入甚至不到3分之1。
台北捷運的問題本來就多, 多國車輛多個機電系統營運成本當然貴, 它收入最多來自於車站和車廂的廣告收入及商店租金, 它不是範例
軌道系統的車輛是走固定路線,不會像公車忽左忽右換車道, 這會減少車流擾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