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lee wrote:
淡海新市鎮第一期都還未開發完成, 就急著徵收土地做第二期?
沒有記取新加坡輕軌的教訓,新市鎮尚未成形, 就急著蓋輕軌? 如果像日本富山市"路面電車"只花了9億, 財務負擔還不重, 現在花下去就是幾百億, 將來營運必然虧損
密集的巴士,可以換電力巴士, 無軌巴士,更省錢也更有效率
老實說,不同意的觀點,必定得罪當地人或是投資客,
先說財務面,
我推測,這反而是政府願意蓋輕軌的原因,
不清楚2期或是1期政府的土地存量?
基本上賣地給建商就該是100億的2-3倍金額,
而這個金額的高低,
與政府交通網路的成型有關.
輕軌總比公車或是BRT來的好賣地,
即使可能沒有比較快以及比較花錢.
事實上就我的了解,
淡水16萬人多數不住在輕軌捷運的沿線,
所以服務的民眾可能相對少,
所以以創造新土地的價值才是政府的想法,
這片土地夠大,
賺的錢可以夠多.
如果還可以創造一些BOT的特區或是產業專區等還可以吸引廠商,
或租或賣,
就賺更多了.
也可以提供新的居住區域.
當然政府要賺錢還是有風險要冒的.
很多支線或是延伸線的效率與時間,
仔細分析確實跟公車差不多,
運量部分,自從新蘆線通車後我看到運量不足,
相信之後的新線,
尤其是市郊的,
都不會太高,
土地的開發還是最大誘因.
(淡江大橋+輕軌的規劃還可以順道提升八里重劃區的售價,已經整地完成了)
市郊的未來交通建設,
如果能以BRT與輕軌為方向,
取代自行開車的可能,
目標是10年後石油每桶200元以上的時代,
我想總比一堆想蓋中運量與重運量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