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足夠退縮,都市計劃未來都能調整.
甚至挖地下車道讓跨界車流直接穿過去也是方法.
不過目前不必太在意怎麼做,這像背包客討論怎麼去太空旅行一樣,還不成熟.
與其擔心車流增加,還是10~15年內先想辦法讓溪北都心的商業機能增加吧.
大江購物中心也不過是4線道,林口4.4萬坪的Outlet也是4線道.
味全在新莊線想蓋住宅+商場那邊也是4線而已.
如果副都心和知產區的商業活動有龐大到需要認真擔心車流時,
到時再來擔心吧,也許我們有些人可能活不到那麼久.
商業區車流過於龐大而堵塞的情形,也許永遠等不到也說不定.
因為政府明顯打算把都會區的交通改由軌道運輸來疏解,而不是一人一部車.
特別是打算上攻大位的朱立倫,根本是軌道狂熱者(!!)
北北基若被他未來繼續規劃下去,很有可能變成更龐大密布的軌道路網,就像東京都那樣.
.....新北的路網還很不完整,導致捷運不很方便,但北市很多人平時根本不開車了....
startup wrote:
副都心重劃區現況看起來類似內湖四五期純住宅區的規劃,商業機能偏低
道路寬度的確不太寬,目前中央路僅兩線道而已若作為未來CBD主要幹道尚不稱職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它的住宅是商業用地使得容積獎勵蓋得太高
但是在道路窄的現實下, 只有面學校或公園會有較寬的間距~~~~~~
其實副都心幾乎一大半是商業區土地,絕對不是純住宅區的規劃。
而且很多建案賣出的戶數有一半都是「辦公室」「一般事務所」,
絕對不是純住,完全不是。
至於說到獎勵,副都心商業區可以申請的獎勵其實跟住宅區差不多,所以說問題不是「商業用地使得容積獎勵蓋得太高」,而是本來商業區土地的「容積率」就比較大,問題不是獎勵而是本來使用分區就是這樣。
說到路寬,不見得商業區路就比較寬,住宅區就比較窄。副都心的道路幾乎都有貫通到四週道路,比如福壽街中平路昌平街這些,與四週舊有市區是連貫的,這一點很明顯可以看出它本身是為了商業區設計的。對比信義計畫區,主要道路都與四週錯開,仁愛路被市府斬斷,松智路走一半就沒了,松高路被國父紀念館斬斷,連松仁路都沒有直接對上120巷。從這些痕跡就看得出來,信義計畫區本來的設計是住宅區,內部道路故意不對上四週,是怕四週商業行為與交通車流入侵。
當然,設計是一回事,真正人民去使用又是另一回事。以台北縣來說,設計大面積商業中心通通是騙人的,最後只是想利用商業區較高的基準容積率,蓋更多住宅出來賣而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