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個不到三十坪的大廈,即使它在捷運旁,是否值得在未來的四十年中花上平均一年四十萬的本金加利息支出去住?這個比較重要吧。現在的人買房子的最大問題:把自住當成投資,以為每個東西都會保值。
這十年台灣歷經921大地震,331大地震,sars,金融海嘯,雷曼兄弟在,每年都是哪裡走山,土石流,經濟有可能都是一直 哪麼順,只會上不會下,大家要有危機意識
看看股市一萬多點反轉的時候
看看腳踏車全民瘋狂的時候
看看蛋塔店,上海饅頭瘋沒都久就急速冷卻
新莊重劃區和副都心新案全部都是預售屋,買的人不全部都是投資客嗎(因為目前他有房子住),真正自住客為什麼不買現成屋,已經蓋好的右看的到品質,又可以馬上使用

以後台灣的失業率一定會降低的,因為全省每棟蓋好的大樓,即將會提供很多管理員清潔員等等物業管理工作的就業機會,房仲也可以因為物件太多,都請幾個人,有些地方房仲店已經比早餐店還多
現在買房10個里有七個投資,3個說要自用
大家都當投資客~貓,哪就沒人願意扮老鼠了
同樣的道理放到房地產,當土地價格持續上揚的時候,接下來就是房價的上漲了,A公司買了一塊超乎市場價格的土地,將來興建的個案房價一定不會低,B公司在鄰近區域也擁有相同土地,雖然土地進貨價格比A公司便宜一些,但是,當A公司推出建案把房屋價格拉高之後,B公司當然會跟進,B公司老闆說:「當市場能夠接受A公司個案房價之後,我們公司當然也能賣這樣的價格,但因為我們的成本(土地價格)比較低,所以,我們的利潤會比較高。」
於是,A與B公司雖然持有的土地成本不一樣,但是,最後推出的商品價格卻相當接近,於是,這個區域在A、B建案相互影響下,形成了一個市場價格,後來場的C、D、E、F……等公司,都遵循著這樣市場價格開始賣房子,房價就因此往上疊高了,這也是房地產的市場機制。
所以,要看看房價會不會跌,就要看看土地價格有沒有跌,如果「房價漲得比土地價格快」,這樣的房價不具有繼續上揚的基礎。但是,「如果地價漲幅超過房價」,接續下來的必然結果則是「房價還有繼續上揚的空間」。
看看2010年的土地標售情況,可以很清楚的發覺,建商都是在用高價搶標土地,台北市的土地價格已經衝到歷史新高,而且台北市土地已經是「奇貨可居」,有錢未必買得到,於是,有錢的建商開始把買地的範圍放大到新北市,新莊副都心標售土地價格一再創新高,證明了原料持續漲價,所以「商品不會跌價」,現階段的新莊副都心房價已經上看「5字頭」,2011年出現「6字頭」房價也不要感覺太奇怪,因為「原料實在太貴了」。
當北部土地的價格讓部分建商開始有點「想買又不敢買」的時候,於是有建商開始向台中、高雄地區購買土地原料,國泰建設日前以高價標下台中七期土地,以每坪259萬元價格換算未來建物的銷售價格,起碼要到「5字頭」才有適當的利潤,而這個時候,「5字頭」的房價是去買台中七期?還是買新北市新莊副都心?投資者心中的那把尺,恐怕也會開始不平衡起來。
同樣的,高雄的土地標售也出現「搶搶滾」的狀況,一筆博愛三路的土地12月以107萬元標售,未來轉換成商品推出的時候,又會是一個區域天價個案,因為這樣的價格出現,高雄地主也開始惜售手中土地,價格當然是供給緊縮下又開始漲價。
台灣全省的土地都呈現著「麵粉價格超過麵包價格」狀態,所以,短時間內,土地價格沒有退燒,房價不可能出現下跌。http://www.webrush.net/c117870
麵粉漲=>麵包漲
但如果消費者荷包沒有漲
需求就降
購買者少>麵包店倒
麵包店倒>麵粉需求減少>麵粉價格就跌了
其實房價漲不管是真的供不應求
還是投資客人為炒作
台灣自有住宅率88%
價格高買不起就繼續租房子就好了
台北買不起不會到中南部花東去買
如果80%人年新再百萬以下
當套房價格已漲至千萬
2房一廳價格兩千萬起跳
百萬年薪也須不吃不喝20年才買的起小家庭住的房子的時候
看有多少人買的下手
當熱錢湧入台灣 房價股價創新高
但失業的 領22k的 年薪50萬以下還是佔50%以上
一堆人投機融資借錢買房子
當一間套房以前400萬我覺得貴不買
現在800萬你覺得我會買嗎
當以後漲到1200萬你覺得我會買嗎
買不起台北的各位外地人
快點回鄉去吧
就算在台北你可以多一倍的薪水
但房價相較之下可能多了10倍
你離鄉背井辛苦賺錢錢全都被房貸吃光光了
值得嗎
記得以前聽說有位計程車司機
本來打算在台北買房
但算算每個月養家+600萬的房貸支出
每天要開超過12小時賺的錢才夠
後來他買在宜蘭
養家+300萬的房貸
一天開不到8小時就夠了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現在買台北小家庭房子可能要貸款千萬
開計程車大概一天要開20小時
開到爆肝開到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