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孩欺負一個大人 wrote:
最後,小弟再引用一段新聞來看這個台鐵捷運化的問題。
http://www.nownews.com/2010/11/23/11478-2665602.htm
>>
該名不願具名的站務人員表示:鐵路有其戰略上的重要性,但在平時缺乏客源的情形下,捷運化的構想與現實需求相距太遠,只能說那只是一個「可及與不可及的夢」
如果淡水可以有捷運,為什麼基隆不可以有?
一個"不具名“的台鐵站務人員不能代表台鐵的發展政策吧。 台鐵內部也是有反對改革的勢力和聲音。
高鐵2015又會增加苗栗、彰化、雲林站。 台鐵再不轉型,到時競爭力又在哪裡?
==========================================
老台鐵翻身應戰 新車頭拉得動舊包袱嗎?
推出郵輪式列車、發展環島觀光列車、改善準點率……,老台鐵動作不斷,在內憂外患的包夾下,要重啟引擎,衝出新局
賴建宇 天下雜誌
「各位旅客,這一站是苗栗站,我們將帶大家參觀鐵道博物館,請大家下車後跟著我走……。」莒光號列車外,導覽人員親切地用麥克風,引領滿車廂的旅客。
這不是哪家旅行社新推出的鐵道行程,而是台鐵九月份新上路的「遊輪式列車」。也就是火車可以像專屬郵輪那樣,帶著旅客沿途到各景點觀光,每節車廂都配有導覽和安全人員,當旅客下車到景點遊玩時,火車還會在原地等人。
行程一推出就大受好評,像九月二十七日山海線首航,原本預計掛六節車廂的莒光號,迅速銷售一空,台鐵還緊急協調多掛一節車廂。
台鐵的改變,來自強大的競爭壓力。高鐵幾個月來不斷降價增班,每天挖走兩萬名最肥的中長程旅客,加上雪隧通車衝擊北迴線,一天營收蒸發四百萬,整年掉了超過一成。未來交通部還規劃將國道客運站遷入台北車站內,業者直接在台鐵地盤上搶客人。
競爭衝擊,讓這個有一百二十一年歷史、一年服務一億七千萬名旅客的組織,有了空前危機意識。
鐵路捷運化,找回客源
為了彌補長程客源的嚴重流失,台鐵努力讓西部幹線朝捷運化發展。
首先是增購一百六十輛EMU700型列車,總計劃預計砸下一三六○億,汰舊換新七六○輛新車,同時增設汐科等九處通勤車站,改善二十個站點的轉運功能,使得西部幹線站點更密集,服務更多人。
另外,台鐵更搭配班次大調動,尖峰時段密集發車,主要大站時刻表力求整點化,通勤車也嘗試跳躍式停站以縮短運輸時間,中壢到基隆間增設悠遊卡閘門等,一步一步朝捷運靠齊。
在這番努力下,儘管今年前八月有高鐵的強力競爭,台鐵載客人數逆勢成長六%。現任鐵路局局長范植谷對於這樣的成績仍不滿意,他預告年底還會有一波大改點,以吸引更多通勤旅客。
借鏡標竿企業,改善準點率
台鐵最令人詬病的誤點老問題,也逐漸改善。范植谷分析,過去造成誤點的原因多半是平交道事故,因為法令規定檢察官未到之前,事發現場不能移動,大大影響恢復通車所需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困難,台鐵在六十個最危險的平交道口增設保全,好讓問題能第一時間通報,縮短檢察官勘驗時間。
另一個造成誤點的原因是機械故障。范植谷特地向長榮航空、台北捷運等標竿企業,學習平時維修保養、緊急應變的標準作業程序。
他舉例,過去維修人員缺乏定期保養觀念,總是認為零件壞了再換就好。他苦口婆心跟基層員工解釋,這對鐵道運行的安全與準確帶來極大傷害,同時也對於不遵守規定者採取重罰。
這些努力已經帶來成果,自強號準點率從三年前的七一%上升到今年六月的八四%,整體列車準點率也從九三.四%提高到九五.八%。
除了通勤族之外,台鐵也努力拓展觀光客源。像是與易遊網合作推出環島觀光列車,車廂內提供晶華酒店餐點,一年就貢獻上億元收入。
九月份開始的郵輪式列車,更能看出台鐵真的不一樣了。過去曾多次推動校園鐵道旅遊,設計山海線觀光行程的豐原站站長林景山認為,郵輪式列車的啟動,最大的意義在於,台鐵員工有機會跟民眾近距離接觸,扭轉組織形象。政大企管系教授洪順慶更建議,台鐵應該將觀光跟運輸切開來,好全力推動觀光業務。
做了這麼多,台鐵的危機並未解除。
十一月起高鐵將祭出「雙色優惠」票價,北高最低價與自強號只差一百二十元。台鐵該不該放棄長程線的快車,成為策略的焦點。
對戰高鐵,勝負未定
洪順慶直言,台鐵與高鐵比快,註定失敗,資源不該投入在這上面。明道管理學院院長藍武王甚至主張,台鐵西部幹線應該簡化到單一車種──電聯車,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捷運化,且有效解決因為車種複雜,造成的誤點問題。
但台鐵工會理事長陳漢卿不以為然地說,這無異斬斷台鐵賴以維生的金脈。長程旅客運量佔四分之一,卻貢獻了四分之三的收入,如果完全放棄,將使得虧損更擴大。
事實上,高鐵載運量終究有限,台灣高鐵執行長歐晉德估計,西部幹線中長程旅客一天有八十到一百萬,高鐵目前最高紀錄是吃下十三萬載客量,未來最高運載量也不超過二十萬。在油價高漲下,高速公路小客車量縮減的同時,自強號仍有一定的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台鐵的危機不只在外患,也在於內憂。
翻開台鐵的財務報表,可用怵目驚心來形容。短期債務高達九二八億元,加上退休金債務六五八億,以及其他負債,合計超過一千六百億。而且,數字還在快速累積,預計今年要虧損超過百億。
一年虧損超過百億
中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武正分析,除了有冗員的歷史問題,組織過度僵化更是造成這筆驚人債務的原因。他擔任省府交通處長期間,有一次和台鐵二、 三十位幹部開會,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做任何決定,讓身為主管官員的他哭笑不得。他還批評台鐵在鉅額虧損下,每年仍編列高達二十幾億元的員工獎金,非常不合理。
組織老化嚴重也是一大挑戰。台鐵過去幾年努力縮小人員規模,總人數自兩萬多人降到現在一萬三千多人,卻因此導致組織換血不足,員工平均年齡高達四十八歲,三十歲以下員工竟不到三%。明道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藍武王直陳,范植谷要提升台鐵,最大挑戰就在於帶動老化的組織。
攘外安內,同步進行
范植谷上任時曾發生一段插曲。過去曾發動罷工,立場一向強硬的台鐵工會,理事長陳漢卿在就任典禮現場不顧司儀口令,直接衝上台,搶下麥克風,當著媒體和范植谷的面說,「工會不支持這項人事案。」場面相當尷尬,卻十足展露工會對於一手主導台汽民營化的范植谷充滿懷疑。
「上任以來,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要花在處理內部問題上。」范植谷坦承,初期與工會溝通並不順利。他多次跟工會強調,台鐵和台汽狀況不同,台汽當時是因為連薪水都快發不出來,不得不加速民營化。而台鐵現在帳上資產仍高達七千多億,民營化不在他的規劃內。經過這樣宣示之後,工會和新任局長雙邊漸漸有互動。
經過一年多穩定內部軍心之後,范植谷宣告未來會花更大心力對外拓展。讀交大博士班時,每堂行銷管理課都坐第一排、勤做筆記的范植谷,準備大顯身手。
他預告台鐵的下一步是要活化資產收益,開發一塊塊閒置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寄望與運輸組成台鐵雙核心業務。類似台北車站二樓與微風廣場合作的模式,未來在基隆、新竹、彰化、嘉義、高雄等站周邊都會有開發計畫。
范植谷已經踩緊油門,要讓這家百年老店換上新車頭,加速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