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促台灣成為香港第二?專家:想太多了!
好房News記者蘇彥菱/整理報導 近日台灣因「服貿議題」而滿城風雨,甚發展到今(30)日之上凱道「捍衛民主、退回服貿」活動,反服貿者所提出的理由,其一即擔心台灣淪為「香港第二」、房價「香港化」,然而,有學者認為,其實目前台灣房價並非香港化,而是「日本化與香港化的綜合體」,無獨有偶,在不動產界有「張老師」之稱的專家張欣民也指出,其實服貿簽訂根本不會促使台灣香港化,完全是預期心理作祟,主因是兩地時空背景相差太大。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林左裕日前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時表示,其實台灣房價並非香港化,而是「日本化與香港化的綜合體」。再從兩方面剖析,對內,台灣並無足夠的經濟發展支撐高房價;對外,台灣亦沒有如香港一樣的條件吸引偌大的居住需求,且就台灣目前所處的狀況看,倒比較像是步上當年日本經濟泡沫化的後塵。
無獨有偶,房市專家張欣民在奇摩房地產的專欄中亦提出相似看法,他認為,簽定服貿根本不會促使台灣房價香港化,因為兩者的時空背景相差太多,無法類比,反對者之所以會有疑慮,完全是預期心理作祟。 他分析,首先,香港房價飆升的因素,其一是訂CEPA;其二是開放自由行,然更深層的因素是香港已回歸中國,致使金流及人流才得以毫無限制地流入香港。據統計,大陸人赴港置產的比重已達總體市場的1/4,而大批大陸人湧入香港,導致香港居住品質低落,才讓香港人萌生想移居他鄉的念頭。 如此慘痛的「香港經驗」歷歷在目,因此在這次反服貿中,有很多人均以香港為「前車之鑑」,深怕台灣成為第二個香港,由於台灣房價已經很高,萬一服貿再過,未來會有更多大陸人來台購屋,屆時國人真的只能望屋興嘆。
對此,張欣民認為,台灣房價香港化,其實是「預期性心理」作祟,尤以在馬英九上台後持續開產、改善兩岸關係,促使預期心理更劇,且台灣也與大陸有ECFA及自由行。 然而,張欣民認為,基於台、港時空環境相差甚大,根本無法類比。首先,香港與大陸是在2003年簽訂CEPA,同時開放自由行,從此房價飆升,而台灣房市則是在2003年SARS後才始復甦,時至今日攀升到歷史新高,不過就如財政部長日前所說,房市已達強弩之末,也有許多業者坦言,房市景氣已到「高原區末升段」,因此就算簽訂服貿,房價也難再大漲,況且服貿和直接開放陸客來台購屋之事實無關。 再者,張欣民更提出官方統計數據,從2002年迄今,僅136件大陸人民來台取得不動產。或許有學者說該數據過於樂觀,實際上檯面下的數據是官方的100倍,儘管如此,12年來也只有1萬3600件,且台灣房市從2002年起,年交易量至少30萬件起跳,不到百分之一,與香港25%相比,也遠遠不及。 更何況,目前還有「543條款」限制陸客來台購置不動產,即陸客來台購屋可以貸款,但不能超過5成;購屋者來台居留時間最長不能超過4個月;在台購入不動產後,3年內不得移轉賣出,張欣民說,以上限制都比香港來得嚴格,更遑論台灣房地產真的對大陸人來說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嗎?說不定對房產向來以年限地上權概念的大陸人而言,他們根本不稀罕台灣的土地所有權。
上面是摩根費里曼在刺激1995中所說的台詞
把他放在對中國經濟依賴度上,好像也相同!
服貿過與不過,不過是把台灣對中國經濟依賴程度綁的"緊"或"更緊"的差別罷了
離的開? 誰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