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副都心的發展當然無庸置疑,以位處副都心前的新莊人,提出重點問題及個人淺見俾諸位先進、達人共同剖析及研討,因萬事不能以“最好”自居,當求“更好”之態度,才是建立大台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精神
5.較之:信義計劃區之松仁路及松高路V.S新莊副都心之思源路及中央路,依各自所在之地理位置,恰如建商及廣告公司所云,有多處雷同之處(建蔽率及容積率之相似度高)。思源路的東側為豪宅聚集區,而西側係以辦公商業區為主;松高路二側為商業精華區。但亦莫忘,新北市在道路與街廓之規劃上,沿伸至市民使用之交通慣性上,暫時還是有包袱存在。
6.大副都心地區二邊之道路規劃既已完成,但在聯繫道路之完整度(如與新五路、化成路及五工路之聯接或拓寬方面)及適合度(中原東路及福前街拓寬)上,在規劃前及思考上,若能具長遠之發展眼光,似乎來得恰當些。
7.商業區之規劃,來自建商的利益考量,轉為住宅化的意願明顯亦無畏主政規劃者之制約。
亦或前有先進,已有建商在地目與使用用途變更及爭取容積獎勵等事件革命成功之先例,令其願意大膽一試。
8.副都心之商業區功能,似乎有『大直化』之初感(註:住宅化),但亦不是壞事。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熱鬧非凡”的商業區或逛街市,保有一定的居住品質及良好的城市功能,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本能夠『積極招商』以提昇相關產業升級、活絡商業、創造就業及共同一起提昇Greater Taipei 在國際之競爭性,又在建商的一、二個月即完銷的歡聲雷鼓下,漸漸地讓大家淡忘。是不是,台灣政府? 是不是,有品牌的建商?請多想想。
5年,10年後,亦或15、20年後,總是還是有人會回憶著:<i>IF 當初這麼做….
那就是一起見證副都心發展歷史與文化創見的 ”我們”。
“我們”或許只是短暫的過客,1年、2年、5年或30年,都無坊。但是“我們”多少或許在這段期間內,各自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 IF it is possible.
9.街廓之規劃已完成,但是建地整合開發,在地主、建商的角力及政府尚無力整合下:
(A)有能力的地主自行開發(如豪華汽旅),
(B)無法與建商談妥價碼者只能留下2、300 坪之建地,再尋出路。
(C)建商各建各的,價值及美感都稍微相互影響了(如上X苑與鄉X淳O,很難斷定雖是影響者;這當然不會是個案)
(D)如眾所知,畸零及小部份散落的地,在開發及運用上先天上相對較受限;是的,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主管機關初步的規劃及要求上雖說縝密,土地的整合性卻是受制於擁地自重的地主而難關重重,這點是否依然
未能考慮週全。
(E)若能建立“建地之最低開發面積”以及“建商間協商溝通討
論會”等制度,是否副都心地區之發展性,是更值得讚許。
10.強而有力的建築產業製造及行銷鏈,…….
有趣的話題,待續…….
(感謝版主發响本文並積極參與,發現本文的幾位高手友之見解都頗具建設性及深度)
www333 wrote:
若能建立“建地之最低開發面積”以及“建商間協商溝通討論會”等制度,是否副都心地區之發展性,是更值得讚許。(恕刪)
多謝W大的分享, 上述這一點在新莊副都心萬案齊發後已經不可能了..不然如果一塊小於最低限制的土地卡在兩個案子間..那不是無法開發?
信義計劃區的地位成形除了是用時間換來的外, 許多法令, 規劃, 與重劃區定位, 功不可末, 光907坪(3000平方米)的最低開發面積與大棟距空橋規劃(立體騎樓), 讓整個重畫區商業區動線(雖然部份土地一樣是地號很多有待整合)打破過去只有平面的規劃, 重塑一個新的商圈面貌.
比較可以期待的倒不是新莊, 在不才小弟心中是大直的12大建案在台北好好看後也是開放如同信義計劃區方式, 建物高容積獎勵但是兼固大面積土地和大棟距空橋規畫
可能這樣講會不經意引起筆戰, 但是只是就重劃區發展討論: 新莊只是新北市的改良版(雖然多一條人工河), 談不上超越台北市
或許可以思考, 如果當初信義計劃區建商為了賣的更多錢, 在中心高容積商業地都蓋住宅, 想必今日的信義計劃區發展一定受限, 住宅也不見得合適在密集頻繁人來人往的商業地中駐立..
當然可不可以賺到錢是另一回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