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uldy wrote:
紅37主要是中山北路...(恕刪)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紅18搭乘的人太少的關係
所以班次就比較少一點...上禮拜早上7點10幾分去搭的時候
剛好一班跑掉..就想說再等看看班次有沒有改...
等到30分左右沒等到...我就搭紅37了...
我坐的那班大概有7~8個在等...
我上車後大約是三個人站著...包括我..
倒是沒有很擠就是了
運氣好的話也許還有座位坐
其他時間的話...還沒有搭過我就不太清楚了
dennis1137 wrote:
銷售人員還跟我說 那廟有問過~還不想遷移走~
聽說那小山坡還有夜總會 ^^""(但有一說會遷移)..(恕刪)
民國六十八年淡水高爾夫球場在擴建之時,清出了萬人塚以及據說多達200座的古墳,其中有31座為清軍墳墓,許多墓碑上刻著光緒十年,也就是中法戰爭法軍犯臺那年,而其中大部分為湖南籍人士。
後來淡水高爾夫球場將這些骸骨集中,由球友及一些地方仕紳及資建造了大庄萬善堂。
這裡就是當年保衛臺灣的勇士們現今的長眠之處,當年那一仗打得舉世聞名,孫開華與他的士兵們因這一役名垂青史,百戰百敗的清兵竟打敗「西仔」,清兵充分利用了淡水的地形地貌,讓法軍的陸戰隊火力無法發揚,最後落荒而逃。
當年的英雄們,有的於是役即已陣亡,有些繼續駐守臺灣,保衛臺疆,幾年後也埋骨於斯,這些保臺軍魂雖未生於臺灣,卻將青春奉獻給臺灣。
(淡水移民多為福建人, 人家清兵打從湖南來保衛咱們,戰死的都沒有後代祭祀他們)
---------------------------------------------------------------------------------
1884年中法戰爭之『淡水古戰場』簡介...(4)古戰場遺跡
「萬善堂顯應公」昔稱大眾廟,是大庄地區的信仰中心之一。今日高爾夫球場為昔日清軍營盤所在,清軍若客死在台灣則葬在其北方山崗之墳場,光復後台灣高爾夫球場一再擴充規模,清塚所出之無主骨骸都移奉於此,其中有不少清軍,而光緒11年(1885年)立碑的湘勇收有29人之多,當與中法戰爭有關。他們大都長沙府寗鄉縣人,部份還有「定字左營右軍」等部隊名稱,也有五個有「大人」稱銜。
萬善堂於民國68年建廟,72年擴建而成今貎,遺憾的是此廟不以農曆8月20日(滬尾血戰日)為祭祀日,而以農曆7月底(通常是7月28日)為祭日,儼然成為有應公廟,而且也未獲正式寺廟登記,對這些當年渡海保台埋骨異鄉的戰士得此待遇,台灣人是相當虧欠的。(摘自淡水古戰場書面導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