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新莊頭前重劃區成交價

taosl wrote:
頭前的容積率並不是表面上給的200%
還有很多額外給的容積
其實最後的容積率大約在500%出頭
如果你不信的話
以鄉林淳風或上和苑來算算看
你把所有樓板面積加起來就知道
大概在500%出頭一點

所以這個板
有很多外行人不斷發言
說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真的內行人就知道其實那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真實狀況想當然爾的想法


T 大我無意冒犯 但是上和苑 與鄉林純風容積到達500以上 我還真不知道誰是外行???


您該不會是把公設加上去吧?

容積算法不能加上公設雨遮屋凸 但是建商在賣時 權狀上可以登記


當初興復發第一期容基最鬆時 (請看附件) 也不過 接近360%


套句 T大說的話

所以這個板
有很多外行人不斷發言
說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真的內行人就知道其實那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真實狀況想當然爾的想法






DiDiLai wrote:
大大所言甚是,不過似...(恕刪)


D大所說 我也認同 所以小弟基本上對於商業區豪宅 也是敬謝不敏

不過針對D大所說遠雄標地案 老實說 當時氣氛很差 加上銀行緊縮土融 要拿出三十億以上現金本來就沒那簡單 而且 最高價者地坪與遠雄兩千坪以上基地 相差甚多 也造成差價

謝謝指教,基本上你硬要拿商業區跟住宅區做比較我想基礎本來就是不太一樣,如何能做比較呢?

我想說的是容積獎勵在都市計畫中本來就是一大怪物,無須贅言(尤其是容積移轉的政策)。都市計畫會根據住宅區或是商業區所占比例,來規劃未來包含公共設施,道路,綠地以及學校用地等等。本來應該計畫容納人口超過上限,都市景觀的壅擠絕對是可以想見的。過多的容積移轉,對都市計畫的整體並沒有好處,泰山的十八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也是當初副都心段不允許容移的主要原因。

頭前段本來是規劃為住宅區使用,但是在允許容積移轉後,被迫要容納更多的計畫人口,我已經可以想見將來全部開發完成後的模樣了!

上市公司取得土地,往往並不是單純的要以建案銷售來創造公司本身的利潤,他們更重視的是背後股價的表現,取得土地或是推出建案來創造題材,才是他們所在乎的吧!
DiDiLai wrote:
我想說的是容積獎勵在都市計畫中本來就是一大怪物,無須贅言(尤其是容積移轉的政策)。都市計畫會根據住宅區或是商業區所占比例,來規劃未來包含公共設施,道路,綠地以及學校用地等等。本來應該計畫容納人口超過上限,都市景觀的壅擠絕對是可以想見的。過多的容積移轉,對都市計畫的整體並沒有好處,泰山的十八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也是當初副都心段不允許容移的主要原因。

頭前段本來是規劃為住宅區使用,但是在允許容積移轉後,被迫要容納更多的計畫人口,我已經可以想見將來全部開發完成後的模樣了!


D大 商業區與住宅區 本來基準就不同 這的確是

但是我想也是D大提出 "副都心容積與頭前差不多" 我才來做解釋

至於頭前段之後模樣? 當初副都心是商業區不准設住宅 後來放寬為50%之基準容積可設住宅 但是實際上 目前所有建案都當住宅來賣

若以D大理論 副都心被迫接受人口可能是頭前的好幾倍 因為當初副都心20% 為住宅 40%為商業用地

至少被迫接受人口就是兩倍了 還不論 商業區容積更高



我只能說 不得容積移轉立意良善 但是若以都市計畫來說 頭前不過讓了 40%容積給居住的人 副都心卻讓出 40%面積附帶高容積給居住的人 以後面貌如何?????

但是老實說 D大也不用太過擔心 看看新板 當初基準容積就高到 500% 一些建案衝到快1000% 其實目前看來也不太差
yaokuang4331 wrote:
T 大我無意冒犯 但...(恕刪)


你貼的圖不是最後的政府給的容積喔
請你找建設公司的建築師算你給看看
因為我有實際真實資料
所以知道真正政府最後給的容積率是多少
要計算最後給的樓板總面積(雨遮,露臺....當然不在容積計算內)
容積率內容計算是很複雜的
最後真實的容積率會讓大家很驚訝
不是你以為的兩三百而已

建築法規在建築系是一門一學期的專門課目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很多人只是以想當然爾的想法來看事情
你有沒有熟識的建商或建築師
找建築師計算給你看看(要建築師和你交情夠好,願意告訴你實話)
你就會很驚訝原來最後容積會這麼高
建商賺很大的
我再三強調
不是你想的表面上這樣而已
我無意在此打嘴鼓
找個建築師請教請教吧
taosl wrote:
你貼的圖不是最後的政府給的容積喔
請你找建設公司的建築師算你給看看
因為我有實際真實資料
所以知道真正政府最後給的容積率是多少
要計算最後給的樓板總面積(雨遮,露臺....當然不在容積計算內)
容積率內容計算是很複雜的
最後真實的容積率會讓大家很驚訝
不是你以為的兩三百而已

建築法規在建築系是一門一學期的專門課目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很多人只是以想當然爾的想法來看事情
你有沒有熟識的建商或建築師
找建築師計算給你看看(要建築師和你交情夠好,願意告訴你實話)
你就會很驚訝原來最後容積會這麼高
建商賺很大的
我再三強調
不是你想的表面上這樣而已
我無意在此打嘴鼓
找個建築師請教請教吧


目前所謂"容積"定義 以建照核發為準

當然公設 機房 法定空間等 不算容積里 但是會算在 "銷售坪數中"

政府核發建照 就是要建商照建照去蓋 等驗收後 才核發使用執照

這中間是無法取巧的

T大 既然是建築相關人員 應該很清楚我說的

我雖非建築相關人員 但也研究房產一段時間

很驚訝為何會有這樣論點出現




yaokuang4331 wrote:
D大 商業區與住宅區...(恕刪)


新版到底規劃的如何,其實是見仁見智。重點是不管新版,富貴段,大直甚至信義計畫區,至今為止也還未完全開發。就算是房子已經蓋好交屋的,入住率也還是有限,所以還無法完整呈現未來風貌。

至於容積的算法,有許多的土管獎勵(綠建築,水保,面積,時程...)並不是表面上可以的看到的,每一個地區都不盡相同,還是要以建築師設計以及政府最終核准基為主。我只能說越多的容積獎勵對都市計畫而言都是一種負擔。個人看法啦~

基本上重劃區的土地我是不會碰的,那些都只是建商炒作的工具而已!

DiDiLai wrote:
新版到底規劃的如何,...(恕刪)

基本上重劃區的土地我是不會碰的,那些都只是建商炒作的工具而已!

永遠抱持這種想法,就可能永遠住在四層樓高巷弄狹窄的老公寓裡。

重劃區中,建商、客戶、機能跟城市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DiDiLai wrote:
我想說的是容積獎勵在都市計畫中本來就是一大怪物,無須贅言(尤其是容積移轉的政策)。都市計畫會根據住宅區或是商業區所占比例,來規劃未來包含公共設施,道路,綠地以及學校用地等等。本來應該計畫容納人口超過上限,都市景觀的壅擠絕對是可以想見的。過多的容積移轉,對都市計畫的整體並沒有好處,泰山的十八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也是當初副都心段不允許容移的主要原因。

頭前段本來是規劃為住宅區使用,但是在允許容積移轉後,被迫要容納更多的計畫人口,我已經可以想見將來全部開發完成後的模樣了!
...(恕刪)

這位大大對都市發展的定義怎麼老是在容積上打轉
而忽略了與之配合的建蔽率,這才是影響都市景觀的關鍵
以頭前重劃區而言,其基本建蔽率就相當低,目前整個區域平均可能還不到40%
也就是說100坪的土地僅拿了不到40坪來蓋建築物
這個開發比率與信義計畫區約略相當,還比新板與台中七期好上不少
所以可以看出建商多拿到的容積幾乎都會往樓層高度去發展
盡量的空出開放空間,這才是現代都市發展的正確方向,並不是容積越高就越不好.......

至於拿十八甲來比較更是件奇怪的事,十八甲開發不需經過都審,而頭前件件都需都審兩者有著天差地別
在都審中大至建築物整體配置外觀設計等,小到樹木種植的數量無一皆需經過規範,以確保都市景觀
例如十八甲絕大部分的建案都滿滿的蓋到貼著人行道或馬路,毫無退縮可言
而頭前內大部分建案臨路10米以上的退縮幾乎是基本規畫,且都保有一定植栽數量與開放空間
這由目前幾個以完工或接近完工的建案就可看出,感覺這位大大或許沒實際看過也根本對這裡不熟
因為上面也說到對重劃區開發根本沒有興趣,那會有這麼多狹隘的論述與想法就不令人意外了

Stormjam wrote:
這位大大對都市發展的...(恕刪)


謝謝大大的指教,我會以容積率來做說明,只是想表達未來常住人口的多寡,給大家做參考。至於大大所說的低建蔽率,在我看來根本不值一提。建蔽率再低,開放空間再多,你又用不到,還要看人家社區的臉色。我想沒有一個社區會把自家中庭公園開放給外人使用吧~

人口越多,將來所帶來的衝擊就越大,這裡面有需多的層面需要加以考量~

政府的設計常居人口明明只有兩萬,卻硬要容納五萬的人口居住,將來問題不多才怪~

上市公司所放出來的消息,聽聽就好。基本上,建設公司上市與不上市,要繳給政府的稅金至少差好幾億,明明可以放自己口袋的錢,幹嘛沒事要繳給政府呢?難道真的是愛台灣嗎?><"

我所知道許多建案,根本CF還沒上已經完銷,代銷照樣請款,5~6%同樣放進自己口袋。如果銷售率良好,幹嘛白花那些錢呢?

有空去問問副都心段旁的歐洲之星成交價,再來跟我說好嗎?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