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個人感想:
先說結論,個人認為這些開發案的道路規劃都過於保守樂觀(不食人間煙火),難以應付開發案所以帶來的人潮車潮,這可不是光宣傳用『請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以解決的。
這些開發案都是蓋好蓋滿,政府單位並未檢視未來造成的交通衝擊。政府單位應該從這些土地開發中獲得比現有更多的道路面積。
針對中和好市多旁邊的大洋、萬隆紡織的開發案,一旦完成後,個人認為將使整個周邊的交通進入黑暗中的黑暗。
如同土城暫緩開發區(斬龍山公園周邊),以及大同土城開發案(包括大同莊園1/2/3、金城舞五、土城青年住宅)一般,這些區域在初始階段都會宣傳未來在區域內會有好多好多的建設、好多好多土地會被開發、未來會有好多好多人進駐與好多好多商業活動.......等等。
但是區域內前卻最多只有窄窄的雙向單線道。
在這些開發案(土城/中和)中,市政府相關單位似乎只注重在開發商應回饋多少土地來變更地目,但對於開發案的未來交通影響都預估得非常樂觀(輕視?),不知道應該是由城鄉開發局還是都市規劃來負責?
以上述的土城開發案為例,在有公園、大型醫院、大量的住宅以及部分建案自帶商店、以及少數的商業設施情況之下,區域內的道路僅規劃雙向單線道。一旦民眾開始入住,商業活動紛紛展開的情況下,未來道路勢必遭到臨停、上下貨車輛的佔用---在只有單線道的情況。甚至未來莊園街還要承接上下國三北土城交流道的車流。
以中和大洋萬隆那個區域來看,區域內已經完成的道路(未開放,目前經過可以目視),最多也是雙向單線道。而周邊的中和中山路、板南路、健康路現在早就已經是路窄車多。
個人認為,在這類區域內的道路至少需要:
(1)雙向雙線道,這是指車輛完全可以通行的雙線道,而不是名義上的。
(2)各個建築物必須要自備貨物上下的停車空間,不得佔用既有道路。(例如現在中山路與板南路交會處的大樓,只要有車輛要上下貨,至少會佔據中山路一個車道,偏偏又是在十字路口轉角處);
(3)商場的停車場入口應該要自己提供排隊等待的空間而不能佔據現有道路(如現在的環球中和店,只要假日排隊等待進入商場的車輛就使中山路癱瘓了。);
(4)施工階段也應要求完全利用開發商自有土地,而不是讓各種大型車輛(水泥車砂石車等)臨停路邊,甚至人行道上。
(5)同時拓寬周邊路段(如中和中山路、板南路、健康路)
商人一定逐本求利蓋好蓋滿,但是變更地目的權力握在市政府手上,市政府單位應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讓商人吸走滿滿的利益,卻讓苦果由民眾來承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