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建築能不能住,甚或是山坡地能不能蓋,這是老問題了。如果有人看到達觀、看到安坑這山頭,想必他山下、市區也看過一輪了。山上的房子,要不就是屋主的第二間房子,要不就是買不起市區的初次購屋者,即使不是這兩類,也多半以這兩者為眾。
買屋賣屋,旁觀者總以很權謀的角度來看事情,但買賣當事人其實也沒那麼複雜,一方不就是要買個安身之處,另一方不就是要賣房換錢或換屋。在現在這個時代,投資炒房的獲利已經沒那麼大的誘因了,事情其實可以很單純。既然買賣其實就是雙方各有所求、沒那麼權謀,那旁觀者就不必講得那麼陰謀論,說得好似賣方急著找倒楣鬼、買方則像傻蛋一樣。
921地震時,台北市的東星大樓、新莊博士的家,可都不是山坡地建築;台北市區嚴重龜裂的大樓也不在少數。汐止林肯大郡確實是個災難,但是莫拉克風災時,重災區並不是這些接近都會區的山坡地開發區,而是人口密度相對低的農業地區。這麼說,並不是要為山坡地開發合理化,只是要提出一些相對比較。
誠如chinnaut說的,這些新店山區的社區並沒有那麼不堪。如果不是平地的房價被炒得那麼高、那麼不合理,多數人確實就會優先選擇平地市區。但是,價值判斷有那麼絕對與單一嗎?住在市區就真的是優先選擇嗎?
我曾經住在大安區36年,是很方便,離捷運、7-11只有150公尺,離市場近、小學近、位於兩個大學之間、有公園。但是住到郊區來,卻發現回不去了。並不是回不去原來的房子,而是我不願意再回到市區住。我也不老,出生長大在大安區,搬到郊區時也不過36歲。這些對新店山區社區的批評,在網路時代早不是新聞,也都看過了。但我想了又想,還是不想搬回去;工作賺錢是為了生活,我不想顛倒過來,讓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工作賺錢。把自己的居住成本抬高到影響生活品質,不是我的價值邏輯。
住在郊區確實有車比較方便,但住在市區就真的不想買車了嗎?買不買車,似乎跟住哪裡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跟慾望比較有關;只不過郊區買車似乎比較有合理性。
住在山上確實比較潮濕,但是,我住市區時春季反潮好像也挺嚴重的,雨季時衣服也不太容易乾。反而,住市區時曬衣空間小,家裡還要買烘衣機,住郊區房子大、有開闊的曬衣空間,反而不需要烘衣機,除濕時順便就讓衣服乾了。
住山上確實沒有那麼多7-11、捷運,買東西確實不方便。但是自從我住到山上來以後,朋友問我假日怎麼都不去郊外走走,我則是困惑地說,我打開門就是在郊外走走,為何要「去郊外走走」?我在院子就可以仰天看星座,每天看到的樹比看到的人還多,有沒有7-11對我而言可能沒有比這些條件更重要,何況,這附近的社區內也幾乎都有便利商店,並沒有那麼不方便。
住在台北市時,常常苦於沒有車位,到處找車位。即使要租車位,代價也很高。當時,家門口還能勉強停自己的車,但車子就要風吹日曬。後來去租了公有車位,但是要抽籤碰運氣。買一個車位就是一輛車的錢,在市區買車就是自我懲罰。但是住郊區買車似乎就能體會到買車的消費享受。至少,車子好照顧多了。住市區時,我經常下班回家找停車格與停車場就找了30-60分鐘,從建國北路塞車開車回家大概30分鐘,找車位30-60分鐘,出公司到進家門大概也要1小時。搬到郊區,剛好也換了工作,公館到新店走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這還算繞遠路),下班到進家門大約20分鐘。算起來,住北市好像沒有比較「近」。
都市生活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種意識形態,這是源於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意識形態。也因為這變成一種意識形態,所以成為商人販買與炒作的議題。住在市區,房子小、環境吵雜、空氣差而門窗緊閉,所以家裡待不住,自然會經常往外跑、去逛街、喝咖啡、消費,所以更需要各種方便的機能。住在郊區,房子大、環境清幽、空氣好,反而經常待在家裡,那些機能變得不重要。在陽台、院子喝自己沖的咖啡,比在公館、天母喝的咖啡美味,至少我的體會是如此。
也有人批評安坑附近有焚化爐,把焚化爐說得像毒蛇猛獸,但是這顯然是非常沒有經驗值的說法。住在市區時,每星期都要洗車、打蠟、門窗不敢開、汽機車排放的煙霧似乎不習慣也得習慣。我不敢說焚化爐到底有沒有排放甚麼廢氣,但是在市區我眼睛看得到、鼻子聞得到汽機車排放的黑煙以及耳朵聽得到噪音,在郊區卻看不到焚化爐的煙、也聽不到噪音。而且台灣真正導致罹癌爭議的廢氣排放,是六輕鄰近的村落城鎮。
我知道回不去市區的理由是,我寧可自己買菜回家煮,也不想靠7-11或外食餐廳餵飽三餐。我寧可在家聽鳥叫煮咖啡,也不要去星巴克喝百元的咖啡。我寧可開窗看到滿山樹木,也不要開窗就看到鄰居內衣褲。我選擇抬頭看到滿天星星、而不要抬頭看到鐵窗閃爍。我要早晨被鳥叫吵醒,也不要被震耳車聲驚醒。我們追求的「生活」究竟是甚麼?這才是要思考的問題。
曾經有個房仲朋友告訴我,住在郊區,沒事就會待在家裡,所以消費自然就低,要存錢、或者換房買房就比較容易。住在市區,出門花錢的理由很多,而且房貸高,要再換房就比較困難。這也許是仲介的一套說詞,但實際算一下好像也有道理。如果我在北市文山區用1300萬買一間公設比33%的25坪,實際只有16坪多的房子,那我寧可900萬買山上40坪、公設比20上下、甚至零公設比、有車位的房子,剩餘的錢還能挑一輛全新的車。至於土石流、地震、淹水這回事,那些一直拿來說嘴的人,再怎麼舉也是林肯大郡。但是沒有選擇市區的人,可沒有一直拿新莊博士的家、台南維冠大樓、台北東星大樓來說話。大自然的力量或許難料,但是起碼有一些科學方法與工程技術可以一定程度地控制與掌握。難預料的反而是建商的良知,幾乎無法用科學的方式來預測與了解。
地質是一種科學,蓋房子的工程也是一種科學。人們透過科學方式在人造填海的土地蓋房子、在截彎取直的河道蓋房子、在土壤液化區警戒區蓋房子,都在試圖克服自然環境先天的限制與困難,在山坡地也是。
有些人會拿老丙建這個議題來討論,但似乎也講不出個甚麼所以然。就像是在談食安問題、加工食品問題、農藥問題一樣,有幾個批評得滿口是道的人真的可以過無毒生活、減塑生活?若要比較住在達觀、綠野香坡比較危險,還是吃加工食品、農藥殘留比較危險,恐怕還有得比。現代人,早就生活在一個風險社會。要說山坡地建築,天母靠山區那些房子,包含早年被視為豪宅富第的甲桂林、以及新店這頭較新的青山鎮,怎麼沒人敢嘴?或者也可以問,北市的萬芳社區蓋在哪兒?世界山莊蓋在哪兒?似乎這麼一來,就暴露出某些拼命批評達觀、綠中海者的身分了。同時也顯示出某些毒舌者的心態,這心態就像是看到30輛呼嘯而過的1000 C.C摩托車,人們抱著羨慕又忌妒的眼光說那是重機族,看到30輛150 C.C摩托車呼嘯而過,人們則帶著嫌惡的眼光說那是屁孩飆車族。 同樣的事、因為價值與價格差異而有不同的標準。
那些說得傳神、好似他天天在這些山頭跑來跑去、極為了解的人,不就也說明了他的身分!?除了住戶,誰會沒事在這山頭來來去去?是一群熱心且關心新店山區居住安全、沒事不用工作、鎮日仔細觀察擋土牆、邊坡、地基的民眾嗎?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還真厲害,一眼就能看到房子的地基,他們究竟能不能辨別甚麼是建築的結構、甚麼是建築的基礎、甚麼是建築的地基、甚麼是擋土牆、甚麼是連續壁...,都還是個問題。就像有些人看到房子天花板鋼筋外露,就直說是海砂屋一樣,這是以訛傳訛的說法。當建築時天花板灌漿不夠確實、或者模板固定不確實,日後經年累月以及潮濕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水泥表面修飾層剝落,這通常也不影響建築結構,只要用對的材料與工法補回去就好了。
若要說哪個社區有甚麼糾紛、有甚麼爭議,這也是挺有意思的話題。每每造訪友人、不時會看到各個社區大樓的布告欄、電梯裡張貼著某某住戶沒繳錢、某某住戶訴訟案的判決書。這種事情,不就是集合式住宅、社區常有的事嗎?建商沒把公設產權點交清楚,也不是郊區這幾個社區的專利,上去司法院網站查,判決書多到會讓你讀到視網膜剝落。然而,這就是重點了。把某些社區的爭議與訴訟拿來說嘴的人,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預設這群住在社區的人都是喪屍、沒有行為能力、無腦、無感、不知道解決問題。但事實是,全台灣每個社區都可能有一些大小問題,但社區的居民也會積極解決自己的問題、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所以這些事才會曝光、見新聞媒體、上法院、然後解決問題。換言之,問題終究要、也終究得解決。同時,google不能告訴你全部的事,只能告訴你表面的事。害怕甚麼爭議,自己上司法院網站查判決書、親自去社區管委會問清楚,一定比網路上的訊息更深入明白。我有個鄰居,他在社區裡租屋住了一年,然後買了社區裡的房子。他說,他就是要先住進來習慣、了解、然後才下決定買。這似乎也是個方法。順道舉個例子,一、兩年前發生過一件事,山腳下的自來水站遭人破壞,導致停水。這就有趣了,誰翻牆進自來水站、破壞管線、讓山上社區停水?誰是利益衝突者?最好只是一個無聊的民眾!!
去年夏天,我閒閒沒事去山下麥當勞附近看新建案。代銷業務帶看解說完以後,問我何時方便回覆,我說,我只是看看,等等去隔壁新建案也看看。結果那業務立刻說,那間就不用看了,你上網查一下他們建商的資料就知道...。看,這就是網路社會的玩法,它讓一群人有空間在網路放消息、攻擊對手、而且不用負任何責任、還顯得很客觀。
大部分的人,買房子不是為了致富,而是為了要有一個家、一個棲身之處。因此,買再貴的地方,也只能自己住。既然是自住,就沒甚麼賺不賺的問題。你家房價漲、別處也在漲。唯一能賺錢的空間,就是賣掉現有的、去換更便宜的地方,剩餘的才是可用資金。但更便宜的地方是哪裡?不就是更偏遠、不方便、商人不想炒作的地方嗎?買房子不是買衣服,對多數人而言都是個重大決定,應該沒甚麼人會「貪圖便宜」而買一間自己住的房子。貪圖便宜買一間投資用的房子也許可以理解,貪圖便宜而買一間自住的房子就不太合理了。大多數人在買房時,優先考慮的就是預算、就是價錢,尤其是無屋者。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審慎考量,這又回到本文一開頭說的問題了;要不是山下房價被哄抬得那麼高,購屋者又為何要看到較遠的山上?但是,真正空屋率高的地方,並不是達觀或者其它山上的社區,而是山下那些新建案。山坡地建築不是毒藥,雖然山坡地開發有一定風險,所以就要有一定的規範與措施;同樣的,在土壤液化警示區蓋房子、斷層帶蓋房子,長期吃加工食品、甚至搭飛機、開車上路...都有一定風險,所以都要有一定的規範與措施。人們該做的,就是把這些規範與措施做好、監督好。既然如此,買一個房子為家,就買自己歡欣、舒適、習慣的地方吧。不必太在意鍵盤地質學家、鍵盤房地專家、鍵盤xxx家的毒舌了。甚麼沒人買、沒人碰、少碰為妙....說法,多半站在外頭看熱鬧、或者利益上有衝突的人說的話。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