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電給我的「無名」01大哥~國鼎4樓完整成交資料:建物總坪數91.03坪主建物58.08坪,附屬建物6.14坪,公設32.94坪,車位另計價金。(同學果然專業!)售屋來源是「建商餘屋」,本公司接案3間、位於7.6.4樓,年度成交價從每坪55萬到最近的每坪62萬。給您作出售時間判斷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Alfie 敬上
alfie1980_tw wrote:致電給我的「無名」0...(恕刪) 我當仲介時候這幾間我也接過~~不過當時是8間~~可惜我們公司沒有很多專業的新板的銷售新板我應該成交超過30戶吧~~大多佔銷售方~~
在這個版潛水一年多,只看文章不發言,所以一直沒註冊,直到今天,我真的看不下去了。看了一年多房子並參考此版資訊做為買房子之方向,沒辦法,錢不好賺,所以要多蒐集資訊,但直到現在才知道,原來網路上真的是虛的世界,看了板大的文章也一段時間,板大幾乎每月都會公布板橋成交價,但直到現在我才知道:仲介的話真的不能信,尤其是在價格部分,雖說仲介宗旨為搓合買賣雙方之價格,但看到板大的發文後開始令我質疑了,很幸運版大所公告的成交資料恰恰有一個物件賣方為我很親的人,他的賣出價僅為版大所公告的92%,賺錢真的是不容易,我門這些受薪階級每天都要辛苦的看老闆面子,一年認真存錢若有存50萬就真的是阿密陀佛,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錢,就在這些"專業人士"兩面說法,一下子就不見了,這種錢真的可以賺得這麼心安??難怪政府不敢推"實價登記",原來真的檔到許多人的利益,但可是我門賺錢真的很不容易.....妳們知道差那幾十萬,可以讓無力受教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教育,世界展望會每月捐助700元可以幫助一個小學生受教育、可以幫助貧困兒童有飯吃,妳們知道那幾十萬一個月可以多幫助幾個小朋友嗎....
小美孫 wrote:在這個版潛水一年多,...(恕刪) 「誤差」是有可能的,畢竟我是「致電」確認成交行情,不是每件成交的案子都是我在場跟著簽約的,相信每一個屋主都想賣高價,每一個買方都想買便宜,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人之常情」所以才有「居中」的仲介出現,如果大家都願意透明價格「一口價」的話,那買賣房子上大賣場就可以了,「房仲」這個行業也自然就會消失。如果您有用心觀察的話,有些成交行情是寫「約」xxxx萬,那是因為屋主不願意告知簽約金額,小弟為了讓大家有個概念,所以會折衷採用「屋主當初認同代理人售出」的價格。事實上,是有可能會比「簽約」價格高的情況。不過這樣有一個好處,這個「價格」是屋主「願意」出售的價格,買方也可以有一個參考的依據,如果寫我自己「猜」的成交價,誤導買方,讓買方買不到,屋主也不願出售,反而不是好事。為了保障交易安全,所以門牌號碼大多不寫,但是如果您有確定的價格,那也很好,您對目前這個區域的成交價資訊,是比小弟還明確的,希望能對您有更有利的幫助。「價格」只是一個時間的參考,過了六個月之後,這些資訊就沒多大意思了。但是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如果身為坐在電腦前面的各位,可以用這個價格來分析「進場時機」,這才是我當初的本意。賣高賣低,與仲介無差,仲介要的是成交量。商場心機用盡,但小弟作生意重「誠」,所幸能討生活至今。言語如有冒犯前輩之處,請多見諒。晚輩 Alfie 敬筆
以我粗淺的認知:1.房子無法在大賣場賣,需要仲介,價格不透明等不應該是需要仲介的主因,仲介的目的應該是因為他代表著買方/或賣方,熟悉他的需求,本身具備房屋相關專業知識,找到合適之物件,節省買方/賣方奔波的時間、評估物件實際合理的價格,所以有著服務費的存在,以確實反應仲介之專業知識及投入之時間成本,而非只是為了價格不透明、放出高價格之消息、搓合成交而存在。公司業務不是都是這樣嗎,為什麼同樣的職務擺到房子其工作內容就不一樣了...我們想買房子來住,但是我的薪資真的跟不上"這種房價"的上漲,而仔細想想,房價的上漲幅度真的只是純粹反應通膨嗎,以我每天接觸的廠商、看的各項經濟指標,房價上漲幅度早高過通膨N倍的吧!!!!那是為什麼!請你的同業不要再繼續放出高房價的假消息了,墊高成交行情可以讓她們更好接到物件嗎
我還蠻好奇現在進場買新板特區的人,是抱什麼打算,那區我常經過。一樓「完全沒有」店面,都是空的。只有板橋車站跟遠東百貨這兩間有商店。(有可能是純住宅區所以本來就沒店面,我外行人不懂)大廈點燈率低的誇張,3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