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算公設,絕對有差.除非你是建商.就是哄台房價理由的正當性. 每個人多少都有些道德感的極限. 如果不算公設,平均大台北每坪喊價一百萬,有多少人會接受,就算接受利益的政府敢不跳出來嗎? 你以為公設計價的發明真的是為了計算方便與公平嗎?你覺得公設的計算為何會從0,到20%,喊到現在的30%,到有的40%,到近兩年的雨遮加入? 你真的以為公共面積變大嗎? 還是在計算上面玩遊戲?公設計算的成長,加上房價的成長,你覺得到底台北房價漲多少呢? 真的有資格比薪資高我們數倍的東京貴嗎?難道你以為近15年計算公設,是因為以前蓋房子都虧錢,建商給福利啊?做事都會找尋找正當性與利益的理由,為了對抗體制與監督.如果你是建商一方,你絕對不會有感覺,因為價值在你這一方,你會說服自己.
許多年輕人一方面高喊反中國,另一方面又想擁抱社會主義,要公權力介入市場經濟的運作,要政府妥善照顧每一個人,最好是都會精華區的國有地都用來蓋社會住宅...又不是全台每個鄉鎮的房價都高不可攀,眼裡只有台北能住人的小民會不會太多了?!台灣人用在上下班的交通開銷佔所得的比例是世界低的,這紅利已經快消磨殆盡了,沒發達前要住偏遠地區才是正常的吧
上個月去看房子, 沒算不知道, 算了嚇一跳! 公設加上雨遮加已經要是總面積的40%了! 等於買30平, 其實只有18坪的居住空間, 這還包含了陽台. 用實際使用坪數來算房價幾乎要翻倍了. 想想這麼不划算還不如租房子算了.
prchunter wrote:上個月去看房子, 沒算不知道, 算了嚇一跳! 公設加上雨遮加已經要是總面積的40%了! 等於買30平, 其實只有18坪的居住空間, 這還包含了陽台. 用實際使用坪數來算房價幾乎要翻倍了. 想想這麼不划算還不如租房子算了. 希望每個購屋者都能像大大如此聰穎看得清自己到底買到了多少實用室內坪數~~這樣就願打願挨銀貨兩訖囉~~最不值得的同情的是買了之後才在那邊發牢騷抱怨政府沒建立完整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