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 wrote:房市謊言就是越晚買越...(恕刪) 中國房市是政府強力干預的結果,現在打房過頭又回來刺激房市了,房地產本來就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國家經濟影響很大,民主國家很難像中國這麼強力干預,最終影響房市的還是市場機制與國家總體經濟,日本房市大跌也是經濟泡沫後成長停滯造成信心不足影響。目前台灣還在炒半導體、AI,股票2萬點以上的情況下房市要跌很困難,現在最大的風險反而是戰爭了
世界上有沒有絕對的事情呢 ?連光速在不同的介質都會改變他的速度了,那還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 ? 其實還是有的,而且還可以舉出不少的例子。但說房價現在不買會後悔,將來會愈來愈貴這件事呢,就一定不是絕對的,他取決於太多的主、客觀的因素在裏頭了。最明顯的就是位置,台灣雖然地小人稠,但人們對便利的追求是亘古不變的,所以有些地方會愈來愈沒落落,房價雖低但卻乏人問津,有些地方雖然房價高的像是一堵攀不了的牆,但仍然吸引著無數的人為他而努力為他瘋狂。還有另一個普遍客觀的事實就是人工、原物料的持續上漲,將建築成本不斷的愈疊愈高,讓本來已經高不可攀的房價更加的讓人失落和絕望。地點、建築成本,就是高房價繞不過去的坎,所以在過去,有不少人會搬去有嫌惡設施的地方去住的,因為那裏的房價相對便宜,然後當當地的人口愈來愈多的時候,就反過來要這些嫌惡設施離開了。另外還有一些人,是相信了政府對地方建設的承諾,願意也好,投資也罷,總之就先到了那個地方去落腳,例如我之於淡海新市鎮,幸運的是,這十幾年來淡水的基礎交通建設愈來愈完善,而且除了當初已經讓我很滿意的生活機能之外,每年都還在持續的發展進步中,讓我不後悔當初落腳淡水的選擇。只是,當金山的房價也突破20萬之際,我忽然發現到,我們的生活圈也許比想像的還要大,而事實上也真的是很大的。以往我們是怎麼定義生活圈的呢 ? 以我為例,我是以40分鐘的路程來定義我的生活圈的,不管是走路、騎車、開車、捷運,不同的交通方式,定義了我的不同的生活圈。所以我會說大海就在我家旁邊,因為我想要去到海邊,那只是分分鐘的事情;我會說故宮和陽明山是我家的後花園,因為騎個車那就是分分鐘的事情;我會說淺水灣、金山是我夏天最喜歡去的地方,也會發現天母、士林捷運延線有著許多我喜歡的小物和專賣店。所以我很喜歡淡水。但愈來愈高的房價,是真的讓人很憂心的,至少是對我們的下一代感到擔心的。雖然我相信每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有著他們要背負的困難和壓力,我也認為這些大多來自社會的進步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有更多的非客觀的事實,讓他們的肩膀上的負擔的比我們都還要更重一些。以往,我總覺得只要肯努力,薪水總有能追上房價的一天,所以我追上了我母親辛苦了一輩子的房貸,也追上了屬於我自己的家,還順便的補補女兒房貸上的壓力,但若把我放到今天的這樣一個環境,我是不是真的有信心做到過去這幾十年來我努力過的事情呢 ?如果大家認清楚了一些現實、事實,那可以預見的未來,您所想要買的房子別人大概也想要,那就一定會愈來愈貴的,大家都不喜歡的房子才有機會變的便宜的。
不是下因為房價漲買不起,2大原因買不起:1,年輕人從小茶來張口,飯來伸手,每天只要有手機就好了,如果有工作就想要休假去吃喝玩樂,享受人生,根本不把努力,拼命賺錢當一回事,唉!2,政府無能普遍提高人民所得,所有心思都集中用在政治上,光是一個人口“生不如死”都無法解決,無奈。
千金難買早知道, 2010年初,朋友帶我第一次到林口中商 36 附近要買房,當時已漲到一塌糊塗了,我沒有那麼多錢,他介紹我到淡海新市鎮看看,當時一片荒涼,誰敢買?我做了少有人能做到的功課,買下來了,10多年後,才證明這是我人生最棒的決定。
想買房子的人,相信肯定會想盡各種方法要去追上房價的,問題只是在追上了房價之後……有不少人因為覺得房價太高了可能會反轉,所以煞車了、猶豫了。有不少人因為看到房價開始跌了就想著會不會再跌的多一點,然後觀望了。尤其是對於想要以房換房的人,在看到不少人分享的案例之後,最後可能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投資客,只是這中間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實現了房子自由、財富自由的呢 ?我不知道,因為對我來說房子主要就是拿來住的,自己既沒有多餘的閒錢,也不太相信自己投資的眼光,回首半生,我是一步一腳印的走過來的,我的人生沒有太多的容錯率,我也沒有犯大錯的本錢,當然,也許這些都純粹是對我的不思進取只想安穩度日的心態找一個藉口,所謂富貴險中求嘛,我既然沒有犯險的精神,一輩子也許也就這麼將就的過了吧。所以對我來說,買房的時機就是當自己下定了決心,又剛好有點能力買房的瞬間。記得,從我下決心買房到付訂時間不超過半年。從第一次看房到付訂,時間不超過半個月。決定要買房的時候,我是先評估了幾個我以為的合適的地點,惟獨沒有淡水,淡水是我朋友介紹讓我考慮看看的,因為她家剛好買在淡水,而她覺得環境還不錯。在網上做足了功課之後,我就只選擇了淡水,到了淡水,朋友載我在新市鎮繞了繞,我就只看了兩個案子,然後就選了現在的家了。那時做的功課,一是房價分析、二是週邊環境、三是未來市鎮規劃,從這幾個角度來看淡水都是最適合我的地方,所以剩下的就只剩下找合適的案子了,我的議價速度也很快,選了一個地主保留戶,給了一個價格,然後一個星期之後收到通知說地主願意賣,我就順勢簽約,當場做了一些室內變更就算拍定了。頭期款是請家人共體時艱讓我少給一些生活費擠出來的,頭幾年的貸款是用租金來撐的,所以我很能感受買房的不昜,也慶幸自己當時買房的決定,因為先不管房價會不會漲,有房沒房的用錢、理財的觀念會差很多,沒房的時候感覺錢是留不住的,有房的時候,沒幾年就又有了買一套房的資本了,雖然我沒改變自己的生活和消費習慣,但這是我這幾年下來的真實感受。現在來看,過去十幾年來的房價是蹭蹭的往上漲的,沒辦法,這就是趨勢,不管這中間有多少的主、客觀的因素在裏頭。新市鎮在過去的十幾年裏總是被一些的房屋專家唱衰,但他還是發展到了今天的這個樣子,沒辦法,因為淡水確實有他迷人的地方。何況,隨著新市鎮的高樓一幢一幢的立了起來,曾經溼冷的淡水氣候也在慢慢的改變了,我喜歡嗎 ? 老實說我不是那麼喜歡高樓林立的感覺,但我願意接受,因為現在的新市鎮也仍然保留著他獨有的美麗的一面。
同事買房常會問我時機,我都回"自住需求就看有沒有能力買,地點跟格局喜不喜歡?"2個條件都成立就買了,沒什麼好想的,原因如下1. 對自住而言,短期房價漲跌對自己沒直接影響,10年後要換房的房價無法預估2. 喜歡的地點、格局是緣分,被買走就沒了,便宜但不喜歡住起來也不開心3. 有能力買房要把握機會,未來薪水不一定追的上房價,有能力就買4. 買房後生活就穩定了,心也安定了然後同事們都住很近...
issacwu0924 wrote:只是,當金山的房價也突破20萬之際,我忽然發現到,我們的生活圈也許比想像的還要大,而事實上也真的是很大的。以往我們是怎麼定義生活圈的呢 ? 以我為例,我是以40分鐘的路程來定義我的生活圈的,不管是走路、騎車、開車、捷運,不同的交通方式,定義了我的不同的生活圈。所以我會說大海就在我家旁邊,因為我想要去到海邊,那只是分分鐘的事情;我會說故宮和陽明山是我家的後花園,因為騎個車那就是分分鐘的事情;我會說淺水灣、金山是我夏天最喜歡去的地方,也會發現天母、士林捷運延線有著許多我喜歡的小物和專賣店。 建議你買在金山 萬里 就對了 快速道路七年後通車 以後到台北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