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了一下疫情前、後淡水的觀光數量,疫情前(2018年前)到淡水老街的人數有470萬人,今年到十月份也有350萬人,推算一下今年大概能回到400萬的遊客大關吧,也算是為景氣復甦開了綠燈。
這段時間,有幸到過大陸及東南亞一些國家,深切感受到後疫情時代才是對民生、經濟衝擊的開始,消費能力的降低、消費習慣的改變,都是實體業者需要面對的挑戰。
所以讓我沒想到的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淡水的房市不儘儘點火,還將房價一口氣又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鉅昇的建案位置是支撐他的房價的底氣,中山濱海路口的地緣位置不需要多說,而萬坪公園的開發也勢必會引領大家對新市鎮發展的期待,可以想見的未來,淡水相關建設都會因土地取得費用的高漲而居高不下。
說回開頭引言的輕軌,其實也是面臨到土地取得成本過高的問題,以此為鑑,如果地方基礎建設愈晚投入,那將來的施工成本就會愈高,從而影響到地方的正常發展。
當我看到藍海線一、二期不到七公里的平面路段,總造價卻高達200億時我是驚呆的。因為以綠山線一半以上高架的路線,在7.3公路的長度還不到130億來看,藍海線還比綠山線多了70億,顯然的施工成本主要就高在了土地取得這塊了。
就短期效益來說藍海線其實是不夠經濟的,但長遠來說,我認為無論對淡水老街、漁人碼頭還是新市鎮的發展來看都是利大於弊的,因為輕軌無論是對交通改善,還是促進觀光產業都是有幫助的,但還是看政府要對淡水發展怎麼定位的這個老問題。
中、短期來看,不曉得高房價對淡水的人口成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好在現在的我,只需要把椅子搬到頂樓,就可以隨時享受淡水的風情變化,這樣就好了 ^ ^
輕軌載運量
2023年 3月 13331 人/日 淡水人口數 189960 人 使用率 7.0%
2023年10月 13651 人/日 淡水人口數 193679 人 使用率 7.0%
2023年11月 13996 人/日 淡水人口數 194025 人 使用率 7.2%
目前載客源主要集中在V8站之前以及漁人碼頭站,其中V7-V8之間隨著移入的人口愈來愈多,有機會將輕軌使用率進一步提高。
記憶中,當初在規劃輕軌時,14000是第一個關卡,是綠山線能不能達到損益平衡的指標,現在看來明年初應該就有機會達成這個目標了;第二個目標是全線(綠山、藍海)超過四萬人的搭乘數,目前藍海線主要的搭乘目的地是漁人碼頭,平均每天只有不到500人搭乘,大約佔漁人碼頭觀光人數的11%左右,其他多以遊覽車、自駕為主,所以藍海線的成敗目前看起來還是得看二期工程的效益而定了。
mikechao6277 wrote:
如果你問我未來一年淡...(恕刪)
不長眼大說的算是經驗之談了。
新市鎮的房價從2010年起大概經歷了幾個階段,年份部份可能有記憶偏差,就不要太計較了
2010年前後是點燃新市鎮房價的一個起點,當時新成屋、預售屋的價格大約在11-14萬之間,然後W丰上點燃第一個高房價時代,平均成交價在17-18萬左右,並且很快就完銷。在此之後,新的建案的價格都開在這價格附近,且在之後不斷的創新高。
期間有強調制震宅的,有強調豪宅的,但不管如何,那把炒房之火燒的一群人瘋狂搶購,紅單滿天飛,大概也就3-5年的時間吧,出現了不少成交價格在25-30萬的房子。
這段時間的利多,包括了家樂福宣布進駐、行政大樓及運動中心的開工,以及輕軌的開工等等。
大概在2015年-16年前後吧,一方面是政府加大了打房力道,一方面是整體大環境和景氣問題,淡水的炒房風得到了緩解,價格也慢慢的滑落到了20-22萬附近。之後才慢慢的回溫,疫情期間房價差不多落在25萬左右,隨著疫情緩解,新市鎮的交昜量又開始活絡了起來,但也就在25-28間跳動吧。
我想支撐當時房價的主因應該是輕軌的啟用以及淡海大橋的施工吧。
其實這段時間,新市鎮也不是沒推出高單價的房子,像是天藝、海都、還有一個在沙灘上騎白馬的那個,一時忘了那個建案名,但似乎都反響平平。
一直到鉅昇one再次點火,整個新市鎮的房價才彷彿又燥動了起來了。
這段時間房價的熱絡,我只能猜是因為淡海大橋完工在即,淡北快完成發包這兩個項目,但能不能支撐起他的房價這點,我覺得還是有賴檢驗的,畢竟新市鎮如果沒有較成熟的商業體系,只靠住宅的熱度,長期發展一定會受限的。
不過,在這十幾年的觀察,我不知道在其他地方有沒有類似的現象,但至少,淡水、新市鎮,每幾年總會有一些新的利多消息放出來,所以我想在淡北快之後,會有什麼新的利多會出現呢 ? 是淡海大橋通車 ? 還是有大型的賣場進駐 ? 亦或是一所新的國中會成立呢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