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價是不是合理,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關於新市鎮的房價要多少才合理,也不是我能力可以理解的,但我一直把所得比當做是買房的一個重要指標。
主計處在2022年底發佈的資料挺有意思的,平均年所得有67萬元,但因為M型化嚴重,所以台灣目前其實是有68.31%的人在平均線之下的,這也反映了台灣目前貧富差距逐漸變大的一個事實。而薪資中位數實際上只有50.6萬。
我們以專家建議的房價所得比在4-6之間,以台灣的現況,我認為取6會比較合於情理。所以若從薪資中位數來看,一個人要想買房,那他的預算應該抓300萬左右,夫妻兩個人一起努力的話,那預算可以抓到600萬附近。在新市鎮,如果不含車位的話,是權狀20坪的房子,相當於室內約14坪左右,如果含車位的話,那室內只能抓約12坪左右。
不過這樣的房型印象中已經不多了,所以新市鎮對於50%的小夫妻來說其實是已經有點吃力的了。
而對於68%的小夫妻來說,他們的預算可以抓到816萬,如果不含車位的話,是權狀27-28坪的房子,如果含車位的話,那大概也有25坪左右,這樣的房型在新市鎮應該是挺好找的。
所以這樣看起來,新市鎮的人口結構可能會慢慢的發生改變,從早期以吸引小資族為主到現在會更多的以68%以上的人為目標了。
那新市鎮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條件來吸引這些人呢 ?
我認為是有的。而關鍵竟然是大家都在垢病的交通~~~~~~
我們試著從輕軌g7站畫一個半徑40分鐘的活動空間,15分鐘到紅樹林,40分鐘到士林。然後從士林再畫一個40分鐘的活動空間之後會發現,在紅樹林和士林之間工作的人,只有新市鎮的房價最能滿足這個條件。
而在淡海大橋開通之後,從桃園機場到新市鎮也僅需要40分鐘的時間,其中包括了五股工業區也在這個範圍之內,新市鎮在環境、交通以及房價等各方面也都是比較能滿足這些區域的需求的。
所以我認為新市鎮目前的房價結構一方面是比較健全,另一方面是在大台北地區來說算是比較親民的,同時所處的環境又相對不錯,所以長期來看是值得樂觀期待的。
何況,新市鎮的另一個隱性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愈來愈明顯,那就是適合退休人員的宜居環境。像我,正在規劃退休生活,我的一位長官則已經在準備退休生活了,據她的說法,由於68歲之後有開車上的限制,所以她們家在考慮退休的生活環境時,會以環境好,又不太需要自己開車的地方優先考慮,而如果要出入較遠的地方要有社區巴士就行,所以她們家最近已經在淺水灣附近買了一間房做為退休用了~~~~~
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區域最美的地方就是有公司田溪環繞, 在都市叢林裡, 要住在有小河灣灣, 有水波綠野漫步的地方,何其不易呀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