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5

淡海新市鎮- 房事討論區 ( II )

說到淡水的冬天,我感受最冷的冬天是在十幾年前,那時房子剛交屋,滿腔熱血的在為每一面牆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晚上就在鋪上睡袋的地板上將就一晚。那幾個清晨都是被凍醒的。
後來傢俱什麼的都慢慢的成形,我也終於可以睡在床上了之後,原本的清冷感就漸漸的消失不見了。
現在的冬天,我習慣穿著短背心隨意的在客廳躺著,身上頂多蓋一件小毯子,淡水最冷的冬天,我再也沒經歷過了。
不過淡水冬天的溼氣真的很高,我每個星期總要給每個房間都除溼個幾次,每次都可以集到滿滿的一桶水。

所以在淡水,坐向真的很重要,我認為窗戶面西北或是西南住起來會比較舒服。
我家的窗戶是西北向的,但因為當初建築師設計了很大的雨遮,所以太陽總要3點之後才能真正的灑進屋子裏來,然後在5點多就被永久棟距的鄰房給遮敝住了。但就這短短的幾個小時,會讓屋子住起來變得挺舒服的。

出國的時間久了,最近有點想家了,哈哈哈哈
硯學

我在家樂福對面的英文字母社區,客廳的窗戶看出去剛好是一個正在蓋的新建案,原本還在想說VIEW被擋住了,但是轉個念想,冬天有人幫你擋風好像也滿好的XD (剛好是東北面)

2022-10-20 9:57
issacwu0924

原來我們是同一個社區的,哈哈哈哈,其實我最早的時候是不裝冷氣的,因為那時有自然風,很舒服,所以沒想到要裝。但後來溪的那頭開始蓋之後,先是為了粉塵關了窗,蓋好之後也沒風了,只能乖乖的裝冷氣了,哈哈哈哈

2022-10-20 13:01
不長眼 wrote:
最近都在下雨以前買的(恕刪)


在三重的老舊邊間房屋,冬天時真的冷到不行,還真的有買了一台煤油暖爐。
二年多前搬到淡水後反而把煤油暖爐賣了,室內真的不冷,或許房子坐向真的有差。
現在冬天最冷10度的時候,都只靠冷暖氣機就渡過了。
issacwu0924

不長眼大說了啊,是在中庭的時候,狗狗覺得冷,哈哈,不過狗狗也可能是拉不拉多之類的短毛犬,所以比較怕冷吧。有一種溫度叫體感溫度,和風速、溼度是有關係的,這些都會帶來一些感受上的不同

2022-10-21 8:30
neil3453

新市鎮我住的地方是朝西,其實真的不覺得冷也沒有潮濕問題,也沒在開暖氣,我本體質比較不怕冷吧

2022-10-24 19:36
淡水買房,優先不要選面東北、面東或面北,內行的人都知道。
issacwu0924 wrote:
這個版我不想談政治,但很願意從文化的角度來思索一些問題。
許多人常說中華文化淵遠流長,是台灣承載了大多數的中華文化的記憶,讓他免於上世紀中葉的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能夠縱貫古今五千餘年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文化絕不是簡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不然四大古文明也不會只有中華文化延續至今,也不會在歷經了元、清兩次的敗亡之後,反而夾雜揉和讓文化的底蘊更加的豐富。
所以當有人認為興建圖書館可以加深文化的深耕,我是不以為難的,這就和現在整個台灣到處充斥的文創區,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嗎 ?
文化之所以是文化,是因為他是發自於內心的,是實踐在日常生活的,是你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幾頁書的記憶,還是幾棟不倫不類的建築。
在我看來,現在台灣所充斥的文化太流於表面的剌激,而缺少了真正的內涵素養,當教育拼命的在去掉傳統的文化,當日常實踐拼命的在打壓掉傳統的文化的時候,蓋再多的圖書館、文化中心也沒有用,因為這和現在到處看的見的博愛座有什麼區別 ??
淡水不缺少展示文化活動的舞台,缺少的是真正熱愛這片土地,願意給生活在這裏的人潛移默化的機會的人,有多少人知道每個星期淡水的藝文活動,因為大家長期的莫不關心,也澆掉了一個個曾經熱情的小火苗,我們也就變的愈來愈冷漠了。
而這些才是這三十餘年來台灣真正的改變,當有一天我們走在撒哈拉沙漠的時候,不曉得還會有多少人記得,這裏,當初也曾經是一片綠意的生命搖籃~

所以真的請不要將文化當成一種產業來做

另外,在淡水蓋一棟功能齊全的圖書館,對在地民眾來說是相當棒的一件事,但,和文化的傳承真的沒有必然的關係的

寫得很好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硯學 wrote:
就看淡江大橋跟之後的(恕刪)

淡北道路她其實只是把無法直接拓寬的台2乙民權路段由3線道變成5線道,在臺北市的台2乙路段(主要是大度路)並沒有增加車道數
而且淡北道路最高速限仍然只有每小時50公里(道路彎曲不宜過快)
至於淡江大橋是離淡海新市鎮比較近 離老淡水市區較遠
西濱北工處(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北區臨時工程處)有另外規劃「三芝蘆洲快速公路」
目標是系統性疏導及分散臺北市大度路與洲美快速道路過境車流往新北市蘆洲三重方向
這計畫兩年前有在三芝區/北投區/士林區開過說明會


圖片來源為公路總局新聞稿官網https://www.thb.gov.tw/sites/ch/modules/news/news_details??node=eeb33aa6-58a1-4d5d-b6aa-28dd4d5270b0&id=a877eb97-78bf-4938-9909-3b3520016f92
據西濱北工處規劃 淡海交流道至蘆洲端為封閉式路權的快速公路 最高速限為每小時80公里(淡北道路最高速限是每小時50公里)
若完工 開車或騎250CC以上的重機的朋友可由中興橋/忠孝橋/台北橋/重陽橋 至新北還河南/北路 然後上「三芝蘆洲快速公路」進入淡水
但目前卡在臺北市反對這條快速公路在大度路設置交流道的規劃 有前台北市副市長說不要以鄰為壑
leebinshin wrote:
淡北道路她其實只是把無法直接拓寬的台2乙民權路段由3線道變成5線道,在臺北市的台2乙路段(主要是大度路)並沒有增加車道數


正常吧?到大度路前多數車都分流上關渡大橋,這也是從淡水往台北會塞車的主要元兇,淡北快本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清爽小雨g wrote:
正常吧?到大度路前多(恕刪)

不只關渡大橋 大度路跟洲美快速道路也會塞
因為淡水很多居民需利用大度路跟洲美快速道路往返臺北市上班上學
若淡海新市鎮人口繼續增加
淡北道路搞不好也不夠用
淡江大橋又離老淡水市區太遠要繞一大圈 往返臺北市里程過長(捷運淡水站至捷運大安站走61+64+台1中山高架橋長達32公里遠,走現有道路只有22公里,走芝蘆公路也只有24公里)
不符合多數淡水居民往返臺北市的用路習慣
淡江大橋只是讓淡水往返八里、利用台61線或中山高往南跑會方便一些
淡北道路也不是快速道路 最高速限只有每小時50公里
無法「大幅縮短」淡水與臺北之間的通勤時間
leebinshin wrote:
不只關渡大橋 大度路跟洲美快速道路也會塞
因為淡水很多居民需利用大度路跟洲美快速道路往返臺北市上班上學
若淡海新市鎮人口繼續增加
淡北道路搞不好也不夠用
淡江大橋又離老淡水市區太遠要繞一大圈 往返臺北市里程過長(捷運淡水站至捷運大安站走61+64+台1中山高架橋長達32公里遠,走現有道路只有22公里,走芝蘆公路也只有24公里)
不符合多數淡水居民往返臺北市的用路習慣
淡江大橋只是讓淡水往返八里、利用台61線或中山高往南跑會方便一些
淡北道路也不是快速道路 最高速限只有每小時50公里
無法「大幅縮短」淡水與臺北之間的通勤時間


所以現在都改騎機車通勤了,真正能有效即時的大幅縮短通勤時間,不然中間一段有個車禍就有得塞了,上班時間也比較容易掌握。

其實到了關渡,從中央北路、立德路左轉匯進大度路的車也不少,所以大度路上三個路口(大度中央、大度立德、大度承德401巷)也會因為紅綠燈停等而出現塞車現象。

淡北路可惜的是它沒有高架直連洲美,所以也只是把淡水車流快速匯集(2線淡北+2線民權路)到大度路上而已,可能不如想像的快速(時速50除了環境考量,我認為跟不想讓車流太快到關渡也有關係吧?),如果淡北在大度路有高架,至少這段路是有2+3線的容量,分流效果更好。

淡江大橋則是方便淡水市區及新市鎮連往新北其他各區(八里、五股、三重、新莊、板橋、中和、新店)助益較大,其實對於到新北上班的民眾是方便的,對於北市上班就有些繞路。當然對於非淡水市區及新市鎮(竹圍、紅樹林)的使用者來說,還是走關渡大橋到64比較快,但是龍米路也常壅塞,所以執政者又想了一個關渡新橋+隧道通64的新想法來滿足竹圍、紅樹林的選票(誤)。

芝投公路,最近好像改名了,還加上其他傳說中的建設(蘆社大橋、社子島都市計畫及蘆洲北側重劃區),升級包裝變成芝蘆公路再度浮上檯面,真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炒地皮功力,個人覺得青出於藍。
0053 wrote:
淡北路可惜的是它沒有高架直連洲美

因為北市反對砍掉分隔島的路樹
希望以後的芝蘆快速公路能用機車道給機車走
不然機車族很可憐
淡北道路不給機車走就算了
連芝蘆快速公路也不給機車走 就說不過去了
0053 wrote:
所以現在都改騎機車通勤了,真正能有效即時的大幅縮短通勤時間,不然中間一段有個車禍就有得塞了,上班時間也比較容易掌握。


上班時候是塞車
但是遇到車禍的話....
就變成是堵車.....
有一次八李端建案做高空吊掛.
龍米路只剩單向車道作雙向交通

當天我堵車40分鐘...才到公司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 18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