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車的問題不是蓋高架、拓寬新馬路就能解決了。
所以環保團體的訴求並沒有錯。
淡水當地人想要好的交通,這是基本需求,也都沒錯。
錯在一開始的國土規劃,都市計畫,產業政策的失敗,
政府可以說放任發展、毫無規畫和方向,像個無頭蒼蠅一樣。
蓋捷運,不是把捷運蓋好就沒事了。
住房、交通、綠地、治水,本來就是互相關聯,無法切割。
不能東湊西補,花大錢只專注一樣,還可能遭上下其手,利益關係複雜。
一個國家,一個都會區,大眾運輸本來就該發展的。
20年前都會區人滿為患,土地價格卻不是天價,當時就該好好規畫了。
台灣最早的台北捷運,夠像樣,也是1990末期的事情了,對台灣來說太晚了。
更別提納莉颱風讓北捷全面停擺。
反觀,今天桃園捷運、台北捷運延伸,確實大肆擴張、興建速度快。
但這次興建捷運,嚴重偏向房地產,變成炒房工具。
國債債台高築,少子化,老年化,稅基流失(老百姓錢更少,投機業可以免稅壟斷甚至輔助)。
捷運路線最起碼也要2016年後完工,在我看來2016還沒完工的路線,
100%是空頭支票,把它當作詐騙集團就好了。
捷運太晚蓋,讓公路汽車大為發達,其實台灣很不適合開汽車的。
一來,吃油怪獸。
二來,台灣本土沒有汽車工業(裕隆就不談了),
鼓勵汽車,不就等於把錢往國外丟嗎?
小到日本車,貴如進口名車,幾十萬幾百萬的錢往國外丟...
弟三,公路發達,讓地方民代、黑道流氓,賺走暴利。
錢都被吃豆腐了,
與其把辛苦錢奉養政客,
還不如看台鐵捷運虧損,起碼對大家還有一點好處,虧損帳單大家也都知道,
不會不明不白、幾百萬幾千萬跑到誰的口袋。
最少也要和日本一樣,鐵路發達,
日本不少鄉村比台灣東部還偏僻,鐵路支線也到得了。
汽車是吃成本怪獸,比瓦斯、冷氣還恐怖,
我們不能不用汽車,但明明可以不必那麼依賴他。
油價上漲是長期必然趨勢,
全球已經不得以得開採費時費工的頁岩油氣,
成本比中東石油貴好幾倍。
用膝蓋想,
那麼多人靠汽車吃飯、交通,上班,上學,
每天通勤里程幾十公里,現在油價每公升40元,
老百姓怎麼過日子?
每天通勤10公里以上的最先遭殃。
現在捷運蓋不成(國債),汽車也行不通(油價低會塞車,油價高不能上班不能回家),
市郊地區危如累卵,長遠的未來早已死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