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cliang wrote:
之所以需要民汐線,就是因為不是走台鐵的路線,汐止的生活圈又不是只有沿台鐵的汐科站、汐止站。還有人口不少的社后、樟樹灣生活圈。台鐵捷運化或優化只是讓汐止站、汐科站生活圈的搭車人潮舒緩而已(不誤點?)根本沒解決整個汐止生活圈的交通問題。
汐止是可以不要有捷運,但請問往台北市
新開闢的平面道路還有什麼路線可選擇?更何況在各城市的本位主義下(柯市長不是說民汐線是盲腸線、等他有空再做?)台北市會願意開闢新的銜接道路讓他們自己的道路更塞嗎?南港內湖的居民不會抗議嗎?再說為了符合減碳,減少塞車,不就是鼓勵民眾要搭大衆運輸工具?
社后、樟樹灣生活圈應該對捷運有強烈的需求,那7%會改搭捷運的人,大概主要是這些區域的人。單就需求而言,這裡建捷運很合理,但就效益而言,或許人口數還是不足以撐起資金成本與執行難度高的捷運,所以才拖延那麼久。
alecliang wrote:
汐止天生地形狹長,可用的平面土地本來就不多,不當的都市計劃及政府的不重視而被犧牲,整個城市被鐵路、高速公路切割得支離破碎,新闢高架或地下化的大衆運輸工具不僅正確必要也是剛好而已。
台鐵與高速公路已經是高架化了,所以真正有需求的應該是社后、樟樹灣生活圈,但又有前述的效益疑慮。
alecliang wrote:
你知道城市的本位主義如何犧牲汐止的嗎?納莉颱風汐止大淹水,有很大的原因是台北市為了不淹水,所以對台北市的基隆河段截彎取直,結果變短的河道容水量變少,一有超大豪雨,河道水一滿就往上游的汐止漲,很快就滿出來往外流,因此使得汐止大淹水。
汐止的意思是潮水到此的意思,可不是淹水到此的意思。
嗯,汐止真的一直被當成次等地區看待。我想這不只是城市本位主義,也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犠牲少數人」,汐止雖然人口不少,但和整個台北市相比仍是相對少數,對中央而言,當需要取捨時,汐止比較容易成為被犠牲的一方。